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在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后处理保护中的作用背景:大量研究表明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电流密度发生了改变,但其在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实验在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后处理中对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进行调节,观察其在心肌缺血后处理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对离体大鼠心脏模型进行45min持续缺血之后,分别进行持续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组),缺血后处理+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抑制剂BaC12(PB组)和缺血后处理+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激动剂扎考必利(PZ组)的处理。测量各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冠脉流速,冠脉流出液中肌钙蛋白Ⅰ,丙二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心梗面积。结果:PZ组比IPO组心功能表现更好,冠脉流速更大。肌钙蛋白Ⅰ和丙二醛的释放减少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合成增加,梗死面积显著减小(18.5±5.2%vs29.0±4.2%,P<0.05)。PB组与IPO组相比,心功能表现和冠脉流量下降,肌钙蛋白与丙二醛增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减少。结论: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抑制剂氯化钡部分消除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激动剂扎考必利增加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二)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在心肌细胞缺血后处理保护中的电生理变化背景:通过第一部分的实验提示在心肌缺血后处理时调节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可能影响其心肌保护效果,但尚不清楚心肌缺血后处理对其电流密度的影响程度。本实验通过观察乳鼠心肌细胞在缺血后处理中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电流密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揭示其在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分离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进行45min的缺氧后,分为时间对照(CON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组)和扎考必利后处理(PZ组)。利用膜片钳检测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电流密度,并利用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死亡率。结果:IPO组、PZ组与I/R组相比,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密度均显著增加,其中内向电流密度在-120mv时为-22.34±3.14、-16.67±4.27vs-10.34±0.82pA/pF,P<0.05,外向电流密度在-10mv时分别为2.35±0.18、2.48±0.11vs0.41±0.29pA/pF,P<0.05。IPO组与PZ组的细胞死亡率显著低于I/R组(49±7%、53±6%vs69±5%pA/pF,P<0.05)。结论:心肌细胞缺血后处理时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电流密度增加,这可能是其抵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