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虾低温胁迫下生理响应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对虾养殖种类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日本对虾不耐低温,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3~32℃,低于10℃时就会出现停止生长和侧倒现象。北方地区冬季温度过低,限制了日本对虾养殖面积的扩大,严重影响其养殖周期,最终限制了北方地区养殖总产量,因此了解日本对虾低温胁迫应答机制,培育出耐低温的新品种,成为解决其产业受限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有关日本对虾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尚无文献报道,其应对低温胁迫的机制不甚明确。本研究通过对日本对虾低温胁迫后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并结合抗氧化应答和凋亡通路相关基因的发掘和功能分析,以及酶学和组织学等研究,聚焦低温胁迫下日本对虾细胞凋亡、抗氧化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氧化损伤和组织病理变化,解析了日本对虾对低温胁迫的应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日本对虾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在转录水平共鉴定出2,543个低温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上调1,341,下调1,202)。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聚集在氧化还原酶活性、单加氧酶活性、催化活性、蛋白质加工的正调控、蛋白质加工的调控等生物学GO簇。KEGG富集分析筛选了参与日本对虾应对低温胁迫的通路(例如过氧化物酶体、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乙醚脂质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赖氨酸降解)。在代谢水平总共鉴定到9,694个离子峰,包括4,904个正离子峰和4,790个负离子峰。进一步分析,共筛选到118个低温胁迫的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66个上调,53个下调。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氨基酸代谢通路。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与日本对虾应对低温胁迫有关的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氧化应激、信号转导、免疫系统、膜转运等,说明这些路径是日本对虾应对低温胁迫的重要途径。2低温胁迫下日本对虾的生理响应基于低温胁迫下机体的抗氧化酶和凋亡酶活性变化以及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组织病理变化研究,阐明了日本对虾低温胁迫下的抗氧化应答和组织损伤。结果显示,日本对虾鳃和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而丙二醛含量、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一直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和持续升高的趋势,与各自对应的酶活变化趋势相似;通过组织病理切片发现鳃组织上皮层破坏鳃小片厚度进一步减少,鳃丝出现萎缩,肝胰腺颜色变淡,空泡数量增多且体积增大,基膜破裂,肝小管结构消失,仅见模糊的肝小管轮廓,肝胰腺整体呈浆糊状;电镜切片发现日本对虾的鳃和肝胰腺细胞核固缩,核内染色质呈异染色质化;胞内线粒体数量锐减,许多细胞器呈现空泡化;TUNEL检测发现,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机体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其中对照组、3h10℃、72h10℃组鳃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3%、6.20%、26.27%,肝胰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6%、25.65%、42.33%。说明低温胁迫降低了日本对虾的抗氧化能力,破坏了体内环境原有的平衡,进而导致机体出现氧化损伤。3低温胁迫下日本对虾凋亡通路基因的克隆以及功能验证克隆得到日本对虾MjBcl-2基因,其c DNA序列全长为2,432bp,登录号:MW000345。其ORF为726bp,编码一个由24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预测理论等电点为5.9,分子量为26.8 k Da。与凡纳滨对虾的同源性最高,为98%。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其与凡纳滨对虾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跟其他无脊椎动物亲缘关系较远。荧光定量分析发现MjBcl-2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肌肉中表达量最高,心脏最低。低温胁迫后日本对虾鳃和肝胰腺中P53、MjBcl-2、Caspase-3基因相对表达量皆上调,72h达到峰值。Western blot实验证明了P53和Caspase-3多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并且通过P53和Caspase-3蛋白灰度值分析发现其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上述结果表明,P53、MjBcl-2和Caspase-3在日本对虾应对低温胁迫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恶化以及养殖不规范对大黄鱼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环境因子对大黄鱼的影响、掌握大黄鱼适宜的环境因子范围,以达到规范养殖的目的,是大黄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本文概括了大黄鱼对溶解氧(DO)、p H、盐度、光照及温度这五个主要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研究进展。大黄鱼适宜的溶氧量通常需要在4.65 mg/L以上,在较长时间的低溶氧环境中将
青海湖裸鲤(G.przewalksii)是青海湖的特有种,处于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仅分布于青海湖及周边淡水支流,繁殖力低,生存环境恶劣,生长缓慢。且由于早期的过度捕捞,产卵场、育幼场的破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青海湖裸鲤资源严重衰退,甚至枯竭。近年来随着增殖放流工作以及修复洄游通道后,青海湖裸鲤资源逐步恢复,但尚未恢复至历史最高时期的资源量。作为溯河洄游性鱼类,沙柳河是青海湖裸鲤一个重要产卵河
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Bivalvia、翼形亚纲Pteriomorphia、蚶目Arcoida、蚶科Arcidae、毛蚶属Scapharca,俗称毛蛤、麻蚶、瓦楞子等,我国北起鸭绿江,南至广西均有分布,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象山港等区域资源尤为丰富,是重要的经济贝类,不仅肉味鲜美,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也很高。近年来,由于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经济动物之一。然而,在集约化人工饲养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多次爆发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的多种疾病,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制约着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在保护和胁迫产业生态健康养殖的基础上防止应激和减轻应激的危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EM菌是一种以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等通过发酵工艺培养的复合菌剂,能够利用
鲚属(Coilia)为中小型鱼类物种,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ea),太平洋中西部至印度洋沿岸是其主要的分布水域。刀鲚(Coilia nasus)俗称、毛鲚、野毛鲚、刀鱼等,为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以长江下游水域以及长江口水域年产量最高。凤鲚(Coilia mystus)俗称凤尾鱼、烤籽鱼、籽鲚等,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引起的高致死性、全身性的疾病,多发生于鲑科幼鱼,死亡率可高达100%。在我国IHN的快速和广泛传播,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国鲑鳟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疫苗免疫是防控该病最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以耐高碱自然优势种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鱼体鳃、肠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体系,探究碱胁迫对瓦氏雅罗鱼原代鳃、肠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功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在鳃、肠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从而在瓦氏雅罗鱼碱耐受机制角度达到对钙调蛋白作用机理的初步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评估了瓦氏雅罗鱼鳃、肠细胞对急、慢性碱耐受性及鳃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原产于厄瓜多尔等国家,自引进后其在我国的产量逐年上升。种虾是凡纳滨对虾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然而,我国大部分种虾是由国外进口种虾的扩繁苗种培育产生的,对国外种虾资源的依赖性严重制约着我国凡纳滨对虾产业的发展。不同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体型性状不同,繁育性状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凡纳滨对虾不同群体的繁殖性能及幼体发育情况;通过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又称小白虾、迎春虾,主要分布于黄渤海浅海低盐水域,是我国重要的中小型经济虾类。脊尾白虾为广温、广盐、广布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适应能力强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特色养殖品种。我国有低洼盐碱水域4600万hm2,具有养殖潜力的盐碱水面积可达667万hm2,盐碱水由于具有高p H、高碳酸盐碱度及离子组成复杂等特点,阻碍了盐碱水资
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主要分布在热带印度洋东部,东南亚,澳大利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也是我国龙虾养殖品种之一。目前,锦绣龙虾的人工养殖主要依靠捕捞野生苗种进行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且对水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人工养殖条件下,氨氮是影响虾类正常生理代谢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高浓度氨氮会对养殖水体中甲壳动物的生理机能及免疫抵抗力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