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雅罗鱼鳃、肠组织及原代细胞在碱胁迫下的钙调蛋白表达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zlh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耐高碱自然优势种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鱼体鳃、肠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体系,探究碱胁迫对瓦氏雅罗鱼原代鳃、肠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功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在鳃、肠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从而在瓦氏雅罗鱼碱耐受机制角度达到对钙调蛋白作用机理的初步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评估了瓦氏雅罗鱼鳃、肠细胞对急、慢性碱耐受性及鳃、肠组织的生长发育状态,观察了碱胁迫下瓦氏雅罗鱼血清中Ca2+含量,从而对钙调蛋白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进行生理到组织再到细胞的多层次解读,其主要结果如下:1.瓦氏雅罗鱼鳃、肠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通过筛选培养条件,对瓦氏雅罗鱼鳃、肠细胞的最佳原代培养条件进行确定,并以此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鳃、肠原代细胞模型。本研究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对鳃、肠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后,将细胞悬液均分置于DMEM(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MEM(Minimum Essential Medium)和L-15(Leibovitz Medium)三种培养基中进行细胞培养实验。在该过程中,分时段分别采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细胞增殖数,用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同时,对其进行细胞来源和活性鉴定,分析原代鳃、肠细胞的生长状态。通过对两细胞系进行长期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后发现:瓦氏雅罗鱼鳃、肠细胞原代培养时采用DMEM培养基可获得稳定、良好的培养效果,细胞生长状态显著优于L-15和MEM;启动原代培养的36-72 h,鳃、肠细胞生长代谢旺盛,其增殖规律符合经典“S”生长曲线;利用钙调蛋白camk2g2基因(Locus Tag Prefixes:J5810)可在全身表达的特点进行细胞来源鉴定后证实:两细胞确系分离自瓦氏雅罗鱼。2.碱胁迫对瓦氏雅罗鱼鳃、肠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影响为探讨碱胁迫对瓦氏雅罗鱼原代鳃、肠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建立瓦氏雅罗鱼鳃、肠细胞体外培养模型,采用NaHCO3作为主要耐受因素。实验过程如下:加入10 mmol/L NaHCO3的新鲜DMEM培养基于CO2培养箱中孵育1 h、2 h、3 h、4 h、5 h后收集在660 nm(双波长法)处检测其吸光值,制作标准曲线确定波动范围以方便后续碱梯度实验指标测定。随后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设置NaHCO3浓度梯度分别为0、2.5、5、7.5、10、12.5、25、50和75 mmol/L对鳃、肠细胞系进行耐受,然后将其放入CO2培养箱中孵育3 h后,采用CCK-8法检测两细胞活性和存活率;DNA Ladder法测定鳃、肠细胞细胞凋亡及坏死情况,从而分析细胞生长代谢状态。结果显示:瓦氏雅罗鱼鳃、肠细胞的最佳耐受时长为3h,耐受NaHCO3的最佳浓度为25~50 mmol/L;该条件下孵育的鳃、肠细胞均出现细胞凋亡特征。上述实验表明:瓦氏雅罗鱼体外培养鳃、肠细胞可耐受25~50 mmol/L NaHCO3高浓度碱生境,且该生存条件对两细胞系的功能及活性皆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现象。3.钙调蛋白对瓦氏雅罗鱼鳃、肠组织及细胞功能的影响本部分实验分为组织学及细胞学两个层次。(1)体内实验:以瓦式雅罗鱼为研究材料,利用实验室前期转录组数据克隆camk2g2基因,并对实验鱼鳃、肠组织中的camk2g2基因进行RT-QPCR检测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在50 mmol/L碱胁迫条件下瓦式雅罗鱼碱水种(Alkali-water,AW)、淡水种(Freshwater,FW)的血钙含量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cDNA比对结果出现部分碱基不互补及缺失;克隆获得的瓦氏雅罗鱼camk2g2基因的ORF全长为684 bp,编码228个氨基酸(Locus Tag Prefixes:J5810);RT-qPCR分析后发现:在鳃、肠组织中,camk2g2表达量在7 d时出现短暂下降,30 d时达到相对稳定且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与内质网应激反应关键基因xbp1u与氧化应激反应关键基因gsr的表达量对比后发现:在鳃、肠组织中的3个基因均有所表达且表达量随耐受时间的变化趋势与两者相似,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体外实验:以瓦氏雅罗鱼原代鳃、肠细胞为实验对象,选取3个NaHCO3浓度(0、25和50 mmol/L)进行梯度耐受,经3 h孵育后通过测定原代细胞胞内Ca2+含量、camk2g2基因、内质网应激反应关键基因xbp1u与氧化应激反应关键基因gsr表达量,来探讨离体条件下碱胁迫对瓦氏雅罗鱼钙调蛋白camk2g2的影响,并在细胞层面上探究该作用机制与非生物胁迫因子应激响应机制之间的潜在关联。结果显示:3 h碱耐受条件下,camk2g2在25 mmol/L NaHCO3耐受的鳃细胞中出现极显著表达(<0.01),50 mmol/L NaHCO3耐受的鳃细胞中则出现显著性上升(<0.05),但camk2g2在肠细胞中的表达量虽然随着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未见显著差异(>0.05)。上述结果表明:钙调蛋白camk2g2基因表达在鳃、肠细胞中普遍受到碱因素干扰,但鳃细胞对其更为敏感。加之,通过对内质网应激反应关键基因xbp1u与氧化应激反应关键基因gsr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分析后发现:细胞层面上,camk2g2表达量变化趋势与xbp1u和gsr相似且三基因均未见显著差异(>0.05),这表明:camk2g2在瓦式雅罗鱼碱耐受方面发挥的作用与应激响应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刺参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刺参的增养殖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刺参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对其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且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天气造成山东、辽宁等大面积养殖池塘刺参大量死亡损失,对沿海刺参养殖产业带来沉重打击。因此,研究高温胁迫对刺参的影响以及刺参对高温胁迫产生的应答反应
长江下游安庆段全长约237 km,整个江段由河漫滩、沙洲和低阶地组成,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盐丰富。安庆江段优良的水文条件和丰富的饵料生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境基础,历来是长江下游渔业资源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本文以长江安庆段为研究区域,以长江干流自然岸线、砌石岸线和碎石岸线邻近3km水域为研究范围,以鱼类、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采样法对不同岸线水域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
太湖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渔业资源丰富。近些年,污染物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太湖,生态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太湖鱼类出现单一化、小型化现象。本研究通过历年调查数据对刀鲚(Coilia nasus)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并利用2017-2018年数据及查阅相关文献对太湖进行Ecopath建模,评估了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能量特征,研究放流种类鲢鳙的生态容量及达到生态容量时对生态系统的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是长江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居于近海,每年2月中旬刀鲚亲鱼开始分批由海入江进行生殖洄游。一般而言,生殖洄游期间不进食,主要依靠体内积累的能量完成长距离生殖洄游,生殖洄游前积累的能量物质对顺利完成整个生殖洄游过程至关重要。近年来,刀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量急剧下降,渔汛持续时间缩短,洄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恶化以及养殖不规范对大黄鱼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环境因子对大黄鱼的影响、掌握大黄鱼适宜的环境因子范围,以达到规范养殖的目的,是大黄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本文概括了大黄鱼对溶解氧(DO)、p H、盐度、光照及温度这五个主要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研究进展。大黄鱼适宜的溶氧量通常需要在4.65 mg/L以上,在较长时间的低溶氧环境中将
青海湖裸鲤(G.przewalksii)是青海湖的特有种,处于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仅分布于青海湖及周边淡水支流,繁殖力低,生存环境恶劣,生长缓慢。且由于早期的过度捕捞,产卵场、育幼场的破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青海湖裸鲤资源严重衰退,甚至枯竭。近年来随着增殖放流工作以及修复洄游通道后,青海湖裸鲤资源逐步恢复,但尚未恢复至历史最高时期的资源量。作为溯河洄游性鱼类,沙柳河是青海湖裸鲤一个重要产卵河
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Bivalvia、翼形亚纲Pteriomorphia、蚶目Arcoida、蚶科Arcidae、毛蚶属Scapharca,俗称毛蛤、麻蚶、瓦楞子等,我国北起鸭绿江,南至广西均有分布,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象山港等区域资源尤为丰富,是重要的经济贝类,不仅肉味鲜美,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也很高。近年来,由于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经济动物之一。然而,在集约化人工饲养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多次爆发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的多种疾病,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制约着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在保护和胁迫产业生态健康养殖的基础上防止应激和减轻应激的危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EM菌是一种以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等通过发酵工艺培养的复合菌剂,能够利用
鲚属(Coilia)为中小型鱼类物种,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ea),太平洋中西部至印度洋沿岸是其主要的分布水域。刀鲚(Coilia nasus)俗称、毛鲚、野毛鲚、刀鱼等,为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以长江下游水域以及长江口水域年产量最高。凤鲚(Coilia mystus)俗称凤尾鱼、烤籽鱼、籽鲚等,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引起的高致死性、全身性的疾病,多发生于鲑科幼鱼,死亡率可高达100%。在我国IHN的快速和广泛传播,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国鲑鳟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疫苗免疫是防控该病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