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温度应答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刺参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刺参的增养殖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刺参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对其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且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天气造成山东、辽宁等大面积养殖池塘刺参大量死亡损失,对沿海刺参养殖产业带来沉重打击。因此,研究高温胁迫对刺参的影响以及刺参对高温胁迫产生的应答反应机制,为高温环境下刺参养殖提出有效方法,对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刺参抗逆机理是解决刺参健康养殖和安全度夏瓶颈问题的重要出路,刺参健康关乎整个水产养殖业的提质增效和稳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刺参的抗逆抗病机制已成为当前刺参养殖产业研究中的热点。本研究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从高温应答重要功能基因入手,一方面以存在于胞液中σ-谷胱甘肽S转移酶2基因为代表,研究其表达规律以及对其进行活性功能研究,从刺参机体防御免疫体系角度探讨刺参响应温度变化;另一方面围绕内质网应激,对内质网腔内错误折叠与未折叠蛋白聚集以及钙离子平衡过程中的重要代表基因钙联蛋白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基因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基因进行表达规律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从生物高温应激角度探讨刺参响应温度变化。研究克隆了刺参σ-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2(σ-class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2)基因、钙联蛋白(calnexin)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 kD)基因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calcyclin-binding protein)基因的完整编码区cDNA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以上4个基因组织表达情况;分析在温度变化后刺参各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究刺参各组织高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此外,纯化出了刺参σ-谷胱甘肽S转移酶2基因的蛋白,并对其纯化后的蛋白活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刺参σ-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2(σ-GST2)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克隆获得刺参σ-GST2开放阅读框cDNA的编码序列。σ-GST2 ORF长度为627bp。σ-GST氨基酸序列具有N端结构域(4-73)和C端结构域(84-202)两个保守区域。与其同源物种比对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54%。所有比对物种GST的N端区域高度保守,而C端区域则相对多样化。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刺参σ-GST2与海葵亲缘关系最近,与贝类动物长牡蛎和三角帆蚌等聚成一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表明经高温胁迫处理后,呼吸树、纵肌、体壁均在30℃开始出现显著高表达,而消化道在34℃出现显著高表达。高温胁迫均能促进σ-GST2基因在所有组织中的表达。另外,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后经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组在Marker 25KDa附近靠下处有明显的一条带。分子量大小与预测大小23.51KDa相符,表明成功诱导出σ-GST2蛋白。纯化蛋白过程中留样上清及沉淀进行SDS-PAGE,结果表明目的蛋白主要表达在上清中。将所有经Ni柱纯化过程中的留样样品进行SDS-PAGE检测。获得超滤后的蛋白含量最高,且最终获得纯化蛋白纯度>95%。测定了未纯化的上清和纯化超滤后蛋白浓度分别为2.647和3.540μg/ul。由公式计算出酶活分别为:初上清样的酶活为0.669(U/mg prot),超滤后样品的酶活为1.449(U/mg prot)。可见纯化超滤后的酶活性更高。2刺参钙联蛋白(Cnx)、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CacyBP)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本研究克隆获得刺参Cnx、GRP78和CacyBP开放阅读框cDNA的编码序列。并分别预测了它们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分子质量以及理论PI值。另外分别对它们做了同源序列比对分析以及构建了系统发育树。Cnx氨基酸序列在N端含有一个由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序列。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刺参Cnx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物种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56%,所有比对物种Calreticulin结构域均高度保守,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刺参Cnx与棘皮类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亲缘关系最近;刺参GRP78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物种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83%,所有比对物种C端HSP70结构域高度保守,而N端结构域是多变的,刺参GRP78与海绵Amphimedon queenslandica亲缘关系最近;刺参CacyBP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物种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66%,BLAST分析表明,刺参CacyBP与脊椎动物鲱鱼Denticeps clupeoides和棘皮动物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同源性最高,相似度高达86.79%和85.96%。进化树分析表明刺参CacyBP与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文昌鱼。此外,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Cnx、GRP78和CacyBP基因在刺参经不同温度胁迫下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刺参Cnx、GRP78和CacyBP均广泛分布于呼吸树、消化道、纵肌和体壁。急性升温中Cnx、GRP78和CacyBP在所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在18℃、22℃和26℃都很稳定,没有明显的上升情况。急性升温到34℃时,消化道组织GRP78和CacyBP相对表达量最高,并且从22℃开始升温到34℃,CacyBP基因在消化道的表达水平较其他组织一直呈现相对最高表达量。这说明消化道是刺参强大的组织器官,参与热应激反应更为明显,以上三个基因在刺参高温胁迫过程中对抵抗内质网应激产生的不良刺激以及维持内质网稳态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也构建了CacyBP原核表达载体后经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组在Marker 15KDa附近靠下处有明显的一条带。分子量大小与预测大小14KDa相符,表明成功诱导出CacyBP蛋白。
其他文献
维氏气单胞菌是花鲈养殖中主要病原菌之一,可引发细菌性败血症,主要表现为腹腔充血、出血,脾脏和肾脏等器官发生病变,给花鲈造成一定的危害。目前,鱼用疫苗和中草药物是防控水产细菌性病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针对花鲈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性进行探究,并通过制备单价/二价灭活维氏气单胞菌疫苗与中草药水提物,分析鱼用疫苗与中草药物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抗菌效果,旨为维氏气单胞菌防控提供理论支持。(1)本研究对所分离的维氏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海洋吸收造成海洋酸化现象,且随着海水中CO2分压的不断增大,海水中的相对溶氧量(DO)逐渐降低,海洋酸化将同时导致海洋生物受到酸碱度失衡和低溶氧胁迫的双重压力,进而引起海洋生物生长和免疫功能降低、新陈代谢减缓、甚至可能会因更容易被捕食而导致大规模死亡,最终给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开展酸化-低氧胁迫对海洋生物的生物响应,进而预测全球变化对海洋生物的潜在综合影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金钱鱼科(Scatophagidae),金钱鱼属(Scatophagus),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南部、南海和北部湾地区。金钱鱼既是食用鱼又是观赏鱼,经济价值很高,是我国南方沿海池塘和网箱养殖的重要种类。金钱鱼盐度适应范围广,具有很好的推广养殖前景。但盐度改变会对其生长和生理生化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抗氧化系统是抵御
鱼类的营养价值和组成成分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鱼类自身因素(品种、性别、生活阶段、部位、健康状态和繁育状态等),以及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和盐度等)和饵料等外源因素[1-4]。因此,本实验以灰海马为研究对象,探究内源因素(生活阶段和健康状况)及外源因素(温度和饵料)对灰海马营养和功能性组分的影响。海马为名贵药材,探明不同阶段的营养即活性成分含量对养殖海马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设置了三个实验:1、
食物联系是海洋鱼类之间最主要的关系,鱼类食性及营养级研究是渔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与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广泛分布于我国近海,也是南海区灯光围网和拖网的重要渔获对象。本研究选取带鱼与蓝圆鲹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鱼类在现有环境下的食性与营养位置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带鱼δ15N值范围10.14~15.00,平均11.77;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网箱养殖、资源增殖和休闲垂钓的理想鱼种。近年来,随着许氏平鲉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受病害防控技术的限制,养殖病害时有发生,病害种类越来越多,其中以细菌性疾病最为常见。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细菌,由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引起的弧菌病已被认为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制约了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研究
鲤(Cyprinus carpio)是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泛的淡水鱼之一,其中大部分鲤的养殖分布在中国,年产量约为300万吨。我国有丰富的鲤科种群,如黄河鲤、松浦镜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瓯江彩鲤等,其中黄河鲤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占有重要地位。鱼类肌肉富含的高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等,是其营养和鲜美味道的主要来源。然而,影响黄河鲤肌肉氨基酸与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首
真蛸(Octopus vulgaris)为世界广布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真蛸具有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口感适宜,且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特点,为中国重要经济头足类。本研究选用4种真蛸常用的天然饵料: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组)、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 Rathbun)(蟹组)、四角蛤蜊(Mactra v
本文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包膜亮氨酸(Leu),研究其对仿刺参幼参生长、消化酶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究仿刺参幼参对饲料中亮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其后,在仿刺参幼参对Leu和异亮氨酸(Ile)最适需求量已知的条件下,通过在饲料中添加3个水平的包膜Leu和3个水平的包膜Ile,探究饲料中Leu和Ile交互作用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及生理
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其下游江段是指从湖口开始至入海口,湖口江段是指长江八里江段上下长约40 km的长江干流江段。河道分汊较多,江心沙洲同样不少。而且人类活动干扰强烈,沿岸星罗分布较多工厂,导致长江水质受到污染,水域生态压力变大。为更好的了解长江湖口江段渔业资源研究现状,利用2016及2018年的科室历史资料以及2019年在鱼类繁殖期间的4~8月对湖口江段早期资源进行蹲点调查监测。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