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鲚生殖洄游过程脂肪酸组成及能量利用状况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是长江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居于近海,每年2月中旬刀鲚亲鱼开始分批由海入江进行生殖洄游。一般而言,生殖洄游期间不进食,主要依靠体内积累的能量完成长距离生殖洄游,生殖洄游前积累的能量物质对顺利完成整个生殖洄游过程至关重要。近年来,刀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量急剧下降,渔汛持续时间缩短,洄游距离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凸显,针对刀鲚资源开展保护研究十分必要。开展刀鲚洄游过程中的能量生态学研究,可以探讨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主要能量载体的变化规律,了解其洄游过程的能量利用策略。本研究对洄游过程中主要储能组织(肝脏、肌肉和卵巢)的脂肪酸含量及组分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卵巢发育过程鱼体脂肪酸在各组织间的转移情况;并对血清中能量物质进行分析,有助于从血液学方面探索刀鲚洄游过程中脂肪、蛋白质等主要能量物质的代谢过程。本研究以刀鲚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0年在长江下游崇明、镇江、当涂、安庆段采集实验样本,对崇明和安庆江段采集的全鱼样本进行主要能量载体及能值测定,分析刀鲚主要能量载体及能值的时空特征;对崇明、镇江和安庆江段采集的血清样本进行能量指标的测定,分析和对比各江段、各发育期血清能量物质的变化状况;采用三氟化硼甲酯化法对刀鲚肝脏、肌肉和卵巢组织进行脂肪酸测定,分析了洄游不同距离、不同发育期(Ⅱ、Ⅲ和Ⅳ期)及不同体长规格(250±10、300±10和350±10mm)各组织间脂肪酸含量及其成分的变动趋势,探讨了刀鲚洄游过程中各组织之间脂肪酸转移规律。从能量学和血液学两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期弄清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主要能量载体、血液能量指标和脂肪酸含量及组成的变化规律,为刀鲚能量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素材,丰富其血液学研究基础,也为深入开展刀鲚繁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刀鲚由崇明至安庆的洄游段肥满度系数变幅为0.31%~0.42%,均值为0.31±0.07%;水分含量变幅为69.15%~72.61%,均值为71.36±5.21%;干物质含量变幅为35.92g~22.69g,均值为27.50±10.75g;粗蛋白含量变幅为60.15%~63.29%,均值为62.14±6.59%;粗脂肪含量变幅为31.77%~22.77%,均值为26.04±8.04%;全鱼能值含量变幅为1098.09kJ~1720.46kJ,均值为1324.41±530.28kJ。刀鲚由崇明洄游至安庆段,鱼体肥满度系数、干物质量、粗脂肪和能值均显著性下降(P<0.05),分别下降了 26.19%、36.83%、28.33%和 36.17%。安庆段 6 月初、6 月末全鱼的水分、干物质量、粗脂肪、粗蛋白、肥满度系数和能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肥满度系数变幅为0.31%~0.32%,均值为0.31±0.05%;水分含量变幅为73.10%~73.77%,均值为73.44±0.04%;干物质量变幅为14.45g~15.05g,均值为14.78±4.23g;粗蛋白含量变幅为61.49%~62.79%,均值为61.96±6.36%;粗脂肪含量变幅为27.65%~28.64%,均值为27.93±0.10%;能值含量变幅为705.36 kJ~756.55 kJ,均值为738.63±276.54kJ。安庆段采集的体长范围230~350mm的12组刀鲚样本,其全鱼肥满度系数变幅为0.27%~0.35%,均值为0.31±0.03%;水分含量变幅为67.51%~76.39%,均值为73.30±3.91%;干物质量变幅为11.48g~39.87g,均值为15.98±7.19 g;粗蛋白含量变幅为52.44%~71.27%,均值为60.64±6.62%;粗脂肪含量变幅为15.92%~36.97%,均值为27.97±7.91%;全鱼能值含量变幅为 637.13 kJ~2388.63 kJ,均值为 866.94±451.80 kJ。2.崇明至镇江段,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分别下降19.36%和29.29%;高密度脂蛋白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分别上升60.38%和23.65%;刀鲚血清样本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游离脂肪酸等血脂相关指标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自镇江至安庆段,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代谢水平对洄游及性腺发育的能量需求逐渐适应,因此洄游后期刀鲚血清能量指标总体趋于平稳。安庆段卵巢发育至不同时期的刀鲚样本中,Ⅳ期样本的甘油三酯含量与Ⅱ期和Ⅲ期样本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别上升67.24%和53.75%,其余指标在各发育期样本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江段、不同发育期及不同体长的刀鲚,其肝脏、肌肉和卵巢组织均检测出28种脂肪酸,其中SFA8种,MUFA6种,PUFA14种。随洄游距离的延长,肝脏的总脂肪酸含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由崇明段的526.61±38.50 mg/g上升至安庆段的587.21±124.72 mg/g,上升了 60.60 mg/g,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与肝脏相反,肌肉和卵巢的总脂肪酸含量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肌肉总脂肪酸含量从崇明段584.35±134.69 mg/g下降至当涂段的531.23±102.22 mg/g,降幅为9.09%,由当涂段的531.23±102.22 mg/g显著(P<0.05)下降至安庆段的391.36±100.26 mg/g,降幅为26.33%。卵巢的总脂肪酸含量从崇明段的811.82±70.76 mg/g显著下降(P<0.05)至安庆段的348.38±125.46 mg/g,其中崇明至当涂断下降了 28.84%,当涂至安庆断下降了 39.70%。随刀鲚性腺Ⅱ期发育到Ⅳ期的进程,肌肉总脂肪酸含量从Ⅱ期的435.72±16.86 mg/g下降至Ⅳ期的338.12±64.58 mg/g,其中Ⅱ期到Ⅲ期下降了 14.27%,Ⅲ期到Ⅳ期下降了9.48%(P>0.05);肝脏的总脂肪酸含量由558.98±124.21 mg/g下降至293.14±77.43 mg/g,其中Ⅱ期到Ⅲ期降幅为8.21%,Ⅲ期到Ⅳ期下降了 42.87%(P<0.05)。与肌肉和肝脏相反,卵巢中总脂肪酸含量由364.17±49.64 mg/g上升至418.95±11.10 mg/g,其中Ⅱ期到Ⅲ期增幅为10.59%,Ⅲ期到Ⅳ期增幅为3.93%(P>0.05)。刀鲚三个体长组(250±10mm、300±10mm和350±10mm),肝脏、肌肉和卵巢中总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总脂肪酸含量由250±10 mm体长的351.24±67.26 mg/g 上升至 350±10 mm 体长的 450.57±231.45 mg/g,其中 250±10 mm体长到300±10 mm体长上升了 9.73%,300±10 mm体长到350±10 mm体长上升了 16.91%;肝脏中总脂肪酸含量先降后升,由536.61±76.05 mg/g下降至469.14±97.56 mg/g,再由 469.14±97.56 mg/g 上升至 496.25±91.79 mg/g,分别下降了 12.57%和上升了 5.78%;而卵巢与肝脏相反,其总脂肪酸含量先升后降,由432.07±43.64 mg/g 上升至 444.33±24.04 mg/g,再由 444.33±24.04 mg/g 下降至410.27±95.98 mg/g,分别上升了 2.84%和下降了 7.67%。
其他文献
鱼类的营养价值和组成成分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鱼类自身因素(品种、性别、生活阶段、部位、健康状态和繁育状态等),以及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和盐度等)和饵料等外源因素[1-4]。因此,本实验以灰海马为研究对象,探究内源因素(生活阶段和健康状况)及外源因素(温度和饵料)对灰海马营养和功能性组分的影响。海马为名贵药材,探明不同阶段的营养即活性成分含量对养殖海马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设置了三个实验:1、
食物联系是海洋鱼类之间最主要的关系,鱼类食性及营养级研究是渔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与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广泛分布于我国近海,也是南海区灯光围网和拖网的重要渔获对象。本研究选取带鱼与蓝圆鲹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鱼类在现有环境下的食性与营养位置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带鱼δ15N值范围10.14~15.00,平均11.77;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网箱养殖、资源增殖和休闲垂钓的理想鱼种。近年来,随着许氏平鲉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受病害防控技术的限制,养殖病害时有发生,病害种类越来越多,其中以细菌性疾病最为常见。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细菌,由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引起的弧菌病已被认为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制约了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研究
鲤(Cyprinus carpio)是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泛的淡水鱼之一,其中大部分鲤的养殖分布在中国,年产量约为300万吨。我国有丰富的鲤科种群,如黄河鲤、松浦镜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瓯江彩鲤等,其中黄河鲤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占有重要地位。鱼类肌肉富含的高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等,是其营养和鲜美味道的主要来源。然而,影响黄河鲤肌肉氨基酸与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首
真蛸(Octopus vulgaris)为世界广布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真蛸具有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口感适宜,且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特点,为中国重要经济头足类。本研究选用4种真蛸常用的天然饵料: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组)、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 Rathbun)(蟹组)、四角蛤蜊(Mactra v
本文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包膜亮氨酸(Leu),研究其对仿刺参幼参生长、消化酶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究仿刺参幼参对饲料中亮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其后,在仿刺参幼参对Leu和异亮氨酸(Ile)最适需求量已知的条件下,通过在饲料中添加3个水平的包膜Leu和3个水平的包膜Ile,探究饲料中Leu和Ile交互作用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及生理
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其下游江段是指从湖口开始至入海口,湖口江段是指长江八里江段上下长约40 km的长江干流江段。河道分汊较多,江心沙洲同样不少。而且人类活动干扰强烈,沿岸星罗分布较多工厂,导致长江水质受到污染,水域生态压力变大。为更好的了解长江湖口江段渔业资源研究现状,利用2016及2018年的科室历史资料以及2019年在鱼类繁殖期间的4~8月对湖口江段早期资源进行蹲点调查监测。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
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刺参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刺参的增养殖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刺参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对其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且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天气造成山东、辽宁等大面积养殖池塘刺参大量死亡损失,对沿海刺参养殖产业带来沉重打击。因此,研究高温胁迫对刺参的影响以及刺参对高温胁迫产生的应答反应
长江下游安庆段全长约237 km,整个江段由河漫滩、沙洲和低阶地组成,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盐丰富。安庆江段优良的水文条件和丰富的饵料生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境基础,历来是长江下游渔业资源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本文以长江安庆段为研究区域,以长江干流自然岸线、砌石岸线和碎石岸线邻近3km水域为研究范围,以鱼类、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采样法对不同岸线水域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
太湖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渔业资源丰富。近些年,污染物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太湖,生态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太湖鱼类出现单一化、小型化现象。本研究通过历年调查数据对刀鲚(Coilia nasus)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并利用2017-2018年数据及查阅相关文献对太湖进行Ecopath建模,评估了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能量特征,研究放流种类鲢鳙的生态容量及达到生态容量时对生态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