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信息化中人的主体性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特别是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为指南,结合社会信息化的最新特点,深入研究了主体性的生成、发展和制约机制,指出社会信息化必将使人的主体性发展质的飞跃.在深入分析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影响的正负效应的基础上,探寻了中国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现实途径,并指出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探讨主体性,必须要与时代特征结合,才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由不同的技术社会形态出发考察人的主体性是该文的创新之处,为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社会信息化引起劳动工具、劳动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引起主体的对象性革命变革,必将使人的主体性发生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在论文中,我会比较尼采和孔子的道德哲学。道德重建“的理念为中心,”我考察,两个哲学家聘请如何在一个共享的尝试,以提高各自的历史时期的贫乏与变性道德。本论文的结构,将其分为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夯实基础,而且能拓宽知识面、挖掘知识。 Question teaching meth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 teaching in se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核心。先秦儒家孔孟荀义利观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义以为上”,孔孟荀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以义制利”。在孔孟荀义利观中,“义”是一个变化着的范畴
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从生活的不同角度体验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等的变革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修养等的冲击。欲望不知餍足膨胀和财富无限度
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禅林风起云涌,大明故臣庄士虽回天无力,仍不降其身,相率遁入空门,以全贞志。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逃禅”。邵廷采《遗民所知录》序言中指出:“僧之中
该文在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文献调研、上网研究、比较分析、专家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因特网的异步教学模式,分析了这种教学模式对传统教育中几
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观。只有紧紧抓住实践活动中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 ,才能超越对其外在表现所作的“怎样的”解释 ,从根本上领悟其“是什么”。本文认为这一发展观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实事求是之所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J·哈贝马斯是当今哲学舞台上为民办公认的著名思想家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著名代表;也是后现代社会坚守理性主义阵地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博大精深,涉及哲学、社会学
小学语文课教学中,要创造新理念、新做法,明确作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提倡自由写作,引导自改互改,全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In th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