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存在主义解读康拉德《黑暗的心》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ajia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康拉德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和各种各样思想及观念纷纷涌现的时代。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敏感性的作家,康拉德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系列变化,抓住了这些现象并把对这些现象进行的思考载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之中。他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99年的《黑暗的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自作品问世以来,关于此作的评论层出不穷。评论家用不同的批评方法来分析它,评论它,且都发现此作有趣且深奥。为何这样一部中篇小说能吸引众多的不同时期的批评家呢?本文的作者认为原因所在恰恰就是它直接揭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这与现代存在主义者探索世界并揭示人类生存问题如出一辙。此篇论文就用存在主义来分析《黑暗的心》。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限的人类和无情的宇宙;异化;荒谬;马洛的自我认识和库茨的自我发现;自由和责任。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表明康拉德在他作品中调查的问题就是存在主义者最为关注的内容,即,人类在世界上的生存问题。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引言指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并指出用存在主义来分析故事主题。康拉德描绘了一个冷漠无情的世界,展现了人类在此环境中所经历的异化和荒谬,以及他发现了人类运用自由与周围环境、异化和荒谬作斗争以实现自身的真实的存在的结果不过是虚无。<WP=59>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人与宇宙的关系。换而言之,康拉德指出人作为“世界上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与他周围的一切随时变化的情况发生联系。康拉德展示了存在主义理论中的冷酷无情的世界:人类被抛弃在没有了上帝的世界中,他们总是试图与阻挠他们实现自我追求的外在的冷漠障碍作斗争,斗争的结果只不过是让人类经历异化和荒谬等等的感觉以及悲剧性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第二章主要讨论由无情的世界和错误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产生的人的异化。文章首先介绍了异化的定义。然后指出康拉德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使他比同时代者率先觉察了人的异化现象,并将此,如那些存在主义者在他们作品中展示那样,在《黑暗的心》中提出来。通过分析《黑暗的心》,我们发现故事中的白人 —— 那些朝圣者,女人,俄国人,库茨,包括马洛自己一个认为自己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在与世隔绝,无情的,没了上帝的世界都被异化了。而黑人则被欧洲先进的技术尤其是被文明化的进程异化了。通过对异化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事实:人不能逃离由自然和社会组合的力量的异化。《黑暗的心》所揭示的与存在主义的观点遥相呼应:人生活在周围的各种随时变化的情况之中。人不能逃离他生活的环境所以他不能逃离异化 —— 这一问题同样被存在主义者所发现和探索。第三章试图展现在纷杂的世界中人类的荒谬经历。首先,本文介绍了存在主义者对荒谬的认识。接着展示在《黑暗的心》对世界和人的荒谬的描绘。生活是荒谬的,人本身也是荒谬的。也许死亡能消除荒谬,但荒谬只是破坏了人们的所有计划,使人陷入虚无之中。可以这样作结论,康拉德和存在主义者对社会和个人的荒谬的处理源自于纷杂冷漠世界的反面经验。康拉德认为人在一个充满外部约束的天生悲剧的世界中是荒谬的。存在主义者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现象。第四章揭示的是人类追求的虚无性。现代存在主义者认为人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人被迫去寻求价值,实现成就。在故事中,非洲刚果就是一个人们期望能带来财富和名望的地方。这块“黑暗” 的大陆吸引了许多人 ——包括马洛和库茨。怀着不同的目的,他们去了。然而通过他的旅行,马洛发现白人的占有金钱和权<WP=60>力的贪欲使他们异化和非人化,而黑人却被所谓文明进程异化了。旅程也使他意识到他天真的梦想和严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库茨的会面使他有机会窥探到这个道德败坏的人的黑暗的内心世界,进而使他意识人类的本性都是黑暗的败坏的 ——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阴暗面,包括他自己。库茨的经历和命运预示着马洛的将来,一个充满幻灭的将来。库茨的死亡使他陷入了虚无之中。由此,马洛意识到人的存在就是虚无。这一发现与存在主义是一致的:“虚无盘踞在人的心中 —— 像一条虫子”(《存在与虚无》,第21页)。第五章主要论述自由和责任。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所以,人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和本质。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者又强调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萨特认为人被抛在绝对自由中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价值。本文揭示了在《黑暗的心》康拉德用萨特绝对自由不承担广泛责任的理论来塑造库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最后被没有约束的绝对自由彻底毁坏了的库茨。另一方面,康拉德笔下的马洛是充分享受自由并承担责任的人。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存在主义者的作品中层出不穷。结论:通过上述各章对《黑暗的心》的分析,揭示出《黑暗的心》是一部存在主义的先驱小说,超前于存在主义者的作品,因为它从存在主义的观点来探索了人的生存状态:人在世界上的存在,人在世上经历的异化,荒谬和虚无,以及在充分运用自由追求自我价值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所以这部小说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文学之间的桥梁。
其他文献
战后的欧美文学处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型期,呈现出"众声喧哗"的景象.在小说发展的"十字路口",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杰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向
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作为交流、沟通的桥梁,词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词汇学习问题一直困扰着诸多语言学家、教育家和学习者.该文将对若干英语词汇问题中的一个进行探
美国作家威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在其接受赞誉的同时,凯瑟也被指责为逃避现实主义者.同时由于凯瑟作品涉及面很广,而各流派批
隐喻作为目标语使用者语言的突出特征给二语词汇学习者带来了诸多困难.由于语言学或二语习得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不足以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该文作者力图将现代认知科学所取得的
语言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重要环节,而教师话语是中国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输入形式.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话语的独特之处是既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该文论证
本文从外语教学理论和英语写作教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和讨论了微软演示文稿软件作为英语写作课展示手段的优势和实效。与传统课堂展示手段相比,该展示手段的明显效果体现在教学输
本文结合《离骚》英译本的实例研究韦努蒂“译释论”作为评价典籍翻译的理论价值,从语言学视角研究典籍翻译。  本文首先给出了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