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儒略(Gulio Aleni,1582-1649),意大利人,是晚明著名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他来华36年之久,在福建活动了25年,推动了福建地区天主教的传播,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艾儒略是来华耶稣会士中用中文著书立说最多的传教士,在其中文论著中多次论及天主教善恶伦理思想。本文将以分析其善恶伦理观为切入点,研究中国文人、百姓对天主教善恶伦理观的反应,探讨清明之际中西伦理观念的差异及艾儒略文化适应政策在伦理观上的具体实践,以求证文化适应政策是艾儒略在福建的传教事业取得显著成果的决定性因素。艾儒略善恶伦理观包括善恶观、灵肉观、生死观、幸福观和修身观五个部分,本文按顺序依次分为五章。每章前半部分分析艾儒略的主张,辨别其思想来源;后半部分分析中国士大夫、百姓对其主张的反应。通过中西善恶伦理思想的对话,归纳出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差异:其一,天主教伦理是宗教伦理,信仰在其伦理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传统伦理是世俗伦理,关注的重点是世俗的伦常关系。其二,天主教伦理是重死轻生的伦理,但中国人关注的重点在今生。其三,天主教伦理以个人为本位,中国传统伦理则以家庭、家族为本位。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导致双方对话障碍重重,但艾儒略灵活地推行文化适应政策,主动附会、适应中国文化传统,在介绍天主教伦理思想时,小心地寻找既照顾中国人的感情,又符合天主教教义的委婉解释。另一方面,在不触及信仰的根本问题时,他主动对中国文化作出妥协,寻求折衷的途径使对话顺利进行,同时对中国信徒把天主教本土化的做法加以宽容。正是因为如此,天主教传教事业在福建取得显著成果。这种在不同文化类型的冲撞、磨砺中了解、吸收对方,从而达到文化融合与会通的做法,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真正意义,对中西方文化的充实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