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球辅助飞秒激光超衍射极限加工的研究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c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器件的小型化是生物医疗、机械电子以及国防科技等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现超过激光光学衍射极限的纳米结构制备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纳米球辅助飞秒激光加工具有操作简单、加工精度高以及具有大面积加工潜力等独特优势,现在已经成为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的重要方式。其原理为飞秒激光通过纳米球可在基底表面诱导产生空间尺寸为纳米量级的增强局域近场,在极小的空间内达到基底材料的烧蚀阈值并实现材料精确去除,形成表面结构。本文采用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纳米球辅助飞秒激光在二氧化硅基底表面的超衍射极限加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对于纳米球辅助单脉冲飞秒激光加工,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进行数值仿真,分别获得了不同直径的二氧化硅球和金球在不同入射波长条件下诱导二氧化硅基底表面的电场变化规律。基于仿真结果,在直径200 nm、500 nm的二氧化硅球和直径200 nm的金球辅助下,利用波长800 nm的飞秒激光,在二氧化硅基底表面成功制备出超衍射极限的纳米结构,结构形貌与仿真获得的基底表面电场分布基本符合。进一步,针对介电纳米球近场增强能力较弱的不足,基于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电子动力学过程,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双脉冲飞秒激光电子调控优化近场纳米加工的新方法——通过首发飞秒激光脉冲调控纳米球和基底的介电环境,改变近场增强的物理机制,实现近场增强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立了双脉冲加工的数值仿真模型,获得了不同的首发飞秒激光脉冲的能量密度和双脉冲时间延迟条件下基底表面近场分布的仿真结果,发现了近场增强模式由透镜效应到电偶极共振模式的转变,并且能够通过改变首发脉冲的能量密度和双脉冲时间延迟来实现增强因子的连续调控。进一步,在直径500 nm的二氧化硅球辅助下,利用波长800 nm的单色双脉冲飞秒激光进行实验研究,以远低于单脉冲激光制孔烧蚀阈值的双脉冲能量组合,在基底表面成功制备出长轴约为200 nm的椭圆孔,其变化规律与仿真结果中基底表面增强因子变化规律相符合的,证明了数值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最后,结合飞秒激光作用于材料的能量传递过程,对基底表面烧蚀结构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这一方法的提出和验证为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推动表面超衍射极限加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锌黄锡矿Cu2ZnSnS4(CZTS)材料由于其合适的带隙(约为1.5 eV)、高吸光系数(>104 cm-1)、丰富的地球含量和低的材料成本而使其在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光电化学水分解领域有着重要的应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社会诸多领域的信息和数据源得到了丰富和扩展,例如数字图书馆、安防影像、遥感系统、医疗影像等。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当
在处理科学理论和工程计算问题中,往往处理方法不是单一的,都具有多维度性。比如在处理微观精细结构复合材料的等效评价问题时,可以采用数学上常用的微分方程去解决问题。以
脉冲激光在介质中产生声波的技术在新兴的水下通信领域和海底探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传统的电磁波通信在陆地上非常适用,但是海水对于电磁波的吸收能力非常强,所以导致
PbS量子点材料因其摩尔消光系数大、量子限域效应显著等特点,可以实现对太阳光红外区域的能量吸收,这对太阳能的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05年以来,量子点电池光电转化效
π共轭半导体聚合物具有机械柔性、轻便、能够进行低成本大面积溶液相器件制备等优点,因而在柔性和可穿戴电子学器件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给体-受体(D-A)型共聚物
近年来,中学新课改在各地区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实例表明,过去为了追求数学课堂的“高效”,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简化或者说弱化了数学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往往具有很大的
极化码具有固定的编码结构和低复杂度的编译码算法,还是唯一可以从理论上严格证明能够达到香农容限的编码方式,在其提出的十年时间里逐渐成为了纠错码领域的研究热点,被广泛
在空间应用中,航天器和人造卫星中的体积和能源有限,集成电路芯片以其体积小,功能强,重量轻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芯片在空间环境中,会受到多种高能粒子的冲击而发生错误,
在隐私安全备受关注和重视的现代,数字密钥存在易遗失、易被盗、不易记忆等缺陷,而生物特征虽具有唯一与稳定的特性,在身份识别技术中展现出极大优势,但又存在精确性不足、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