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内镜诊疗技术,主要被用于胰胆管系统疾病的诊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ERCP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尽管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内镜(EUS),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等其他影像学诊断技术可部分替代诊断性ERCP,但ERCP在组织活检、胰胆管内超声(IDUS)的使用等方面仍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其在胰胆管疾病治疗上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第一部分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对胆胰疾病发生发展及ERCP操作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目的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PAD)是行ERCP检查时的常见发现。本研究旨在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发生发展间的关系、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操作成功率的影响以及其对ERCP下不同胆管结石取石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9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诊治的患者共6390名,其中有PAD的患者1489名,对照组1500名从无PAD患者中随机挑选,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胆管结石发病情况、ERCP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AD组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及胆管炎患病率均高于无PAD组(P<0.01)。PAD组和无PAD组的ERCP插管成功率相似(98.59%vs.99.07%,P=0.225),同时两组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无统计学差异。与无PAD组相比,PAD组的EST取石成功率要较低(83.53%vs.94.31%,P=0.005)。在PAD组中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EST的取石成功率要低于EPBD和ESBD;但三种方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各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和胆管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存在并不应该被视为ERCP成功插管的阻碍。另外,在对存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时,EST、EPBD和ESBD同样安全,但是EST的取石成功率要低于EPBD和ESBD。第二部分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导管内超声内镜(IDUS)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胆管狭窄上的应用价值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导管内超声内镜(ERCP/IDUS)在胆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30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导管内超声内镜(ERCP/IDUS)诊治的病人的临床资料。ERCP/IDUS的诊断结果将同“最终”诊断,即“金标准”手术/活检病理结果或随访超过12个月所获得的最后诊断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3例胆管狭窄患者。ERCP/IDUS正确诊断了97例恶性胆管狭窄中的94例和96例良性胆管狭窄中的76例。IDUS/ERCP在鉴别诊断胆管良、恶性狭窄上的灵敏度、特异度与精确度分别为96.91%,79.17%和88.08%。除此之外,ERCP/IDUS在鉴别诊断近端胆管良、恶性狭窄上的精确度要明显高于诊断远端胆管狭窄(98.08%vs.82.73%,p=0.006)。另外,分析结果表明恶性胆管狭窄的狭窄长度明显大于良性胆管狭窄,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13.76±7.37mm vs.19.97±11.37mm,p<0.001);同时,恶性胆管狭窄所累及处的胆管壁厚度也明显大于良性胆管狭窄(3.06±0.92mm vs.7.03±3.70mm,p=0.008)。统计结果显示,当狭窄处胆管壁厚度大于7mm时,其对恶性胆管狭窄的阳性预测值为100%,与此同时,当胆管狭窄段长度超过20mm时,其对恶性胆管狭窄的阳性预测值也可达到93.44%。结论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导管内超声内镜(ERCP/IDUS)能有效的鉴别胆管良、恶性狭窄,从而进一步指导接下来的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