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抗氧化评价方法,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红细胞的膜损伤破裂情况以此反映抗氧化活性。然而,氧化溶血模型在使用时受到诸多反应条件与检测条件的影响,使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存在偏差。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红细胞氧化溶血模型在方法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实验中发现氧化溶血实验存在检测结果偏低的阴性溶血现象,严重干扰抗氧化活性的评价。为此,本文以H202为氧化剂建立不同氧化等级的红细胞模型,通过联用荧光法与分光光度法检测溶血现象,并设计血红蛋白干扰检测实验以剖析阴性溶血现象的原因。结果发现红细胞在氧化溶血的同时血红蛋白也参与氧化反应并发生降解,血红蛋白的这一降解过程就是阴性溶血的原因。为校正因氧化性溶血引起的结果偏低现象,以H202氧化血红蛋白为模型,用ICP光谱法、荧光法分析反应产物的特性,结果发现血红蛋白释放的铁离子与蛋白类物质结合形成不同有机物;而血红蛋白的荧光产物中含有一部分稳定的物质可用于校正血红蛋白吸光度。H202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氧化血红蛋白所得的荧光数据经数学转换,建立氧化溶血实验中血红蛋白吸光度的校正公式:Hbactual=Abs+FI/6.436。参考体内溶血条件通过比较培养基种类、培养时间、细胞密度等反应条件,确定更为合理的红细胞体外氧化体系,即培养基为RPMI1640,细胞密度为2×109个/mL,H202剂量为166.5μmol/mL,反应时间为24h。红细胞氧化实验中常使用抗氧化活性物质预培养的操作模式,本文为深入分析预培养模式(R1)中包含的潜在活性途径特将此模式拓展(R1、R2、R3),设计三种投料顺序以观察溶血、ROS、MDA、metHb等指标在三种模式中的差异。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样品组在三种模式中的评价结果确实不同。基于修正的溶血检测方法以及红细胞氧化模型,本文评价了新合成肽IWHDC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IWHDC可直接清除H202,在R1、R3模式中表现出抗氧化溶血作用: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是本文红细胞氧化模型发生溶血的主要原因,IWHDC对α-螺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R2溶血原因是由蛋白无序化程度增加引起。综合本文研究结果认为氧化性溶血以吸光度为检测指标时需结合荧光测量以降低血红蛋白降解引起的干扰,红细胞氧化拓展模型在活性评价时确实反映出同一样品可能存在不同的作用途径,并且这种评价方式在其它活性的体外评价中也具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