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需要—创造”性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人”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具有丰富的属性。“需要”与“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两种相互确证、相互渗透而又彼此推进的本质属性,人的需要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根源,创造是满足人的需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手段。正是人的这种“需要—创造”性,不断丰富着人之为人的特性,拓展着人的本质力量,并最终确立了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主体创造活动是一个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活动,主体创造出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又变成了主体本质力量的一部分,对象化的创造始终伴随着主体非对象化的反身创造,最终,人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属性,也创造了一个“属人的世界”。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发展的有目的有规律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不断创造过程。人的“需要—创造”性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人和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扩张的过程,人所创造的“属人世界”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外积累。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是“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自觉协调的发展”以及“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人的“需要—创造”性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需要与创造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需要必然转化为创造,创造也肯定能满足人的需要,创造也成了种需要。那时,人的“需要—创造”性会获得全新的发展,人的主体创造性会得到完全确立。
其他文献
科技社团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其前进的重大障碍。当前及时进行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评估研究,探究科技社团社会公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人类社会不断走向完善、不断消除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实质就是人不断生成、不断拥有人的全部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自由的实现过
本文关注的是中国哲学史前史的问题,即以人文德性为特色的中国哲学是如何在旧有的上帝宗教思维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殷商的上帝宗教是人文德性的诞生地,它是一个以上帝为至
学位
联结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认知理论,60年代末期联结主义的发展曾一度衰落,直到80年代早期才得以复兴,并对传统的认知理论提出了挑战。其理论以“心理活动像大脑”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尤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各国为增强实力、发展经济,都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世界性的工业化和与之相伴随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引起了环境污染危机的全面爆发,环境哲
五四时期,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帜。宣传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是当时的一股重要社会思潮。该思潮对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事业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
近年来,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即突破了那种只见物而不见人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随着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哲学以及马克思哲学人学研究等观点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