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CFRP混合材料车身吸能结构耐撞性能及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nd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汽车对碰撞安全性能、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用质量更轻、安全性能更好的材料成为车身轻量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金属/碳纤维混合材料,将低密度的复合材料与低成本的金属材料结合在一起,有望将复合材料的破碎变形与金属的塑性变形相结合,为车身提供兼具成本效益的高效的能量吸收装置,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8039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05042),通过卷压工艺和吹气模压工艺分别制备了一系列几何尺寸相同的组合方式一型(铝管在内部,机织碳纤维在外部)和组合方式二型(铝管在外部,机织碳纤维在内部)混合材料方管,采用准静态压溃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金属/碳纤维混合材料薄壁方管的耐撞性能。观察对比各试样实验的变形模式与位移-载荷曲线数据,探讨了混合材料方管的压溃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组合方式二型混合材料方管各部分的破碎程度比组合方式一型混合材料方管更大,其能量吸收值大于具有相同结构参数的两种单一材料管的能量吸收值之和,表现出较好的耐撞性能。基于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Explict分别对耐撞性能较好的组合方式二型混合管、铝方管和碳纤维方管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混合方管的数值模拟与实验在失效模式和载荷-位移曲线的表现上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趋势,为后续需要大量模型计算的参数分析和迭代优化打下了基石并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开展参数研究。考虑到在生产制造等过程中设计参数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差波动,使得性能约束指标超出约束边界。因此为了在优化耐撞性能指标的同时,降低性能约束超出约束条件边界的概率,对混合管的耐撞性能指标开展了满足可靠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可靠性优化解的约束CFE的可靠度为98.32%,比确定性优化解的87.36%高出10.96%,大幅降低了设计值的失效概率,使得混合材料方管的设计具有更高的可靠度与更好的实际应用性。
其他文献
大量研究表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有高强度、高弹性模量、抗腐蚀能力强、疲劳性能好等优点,可以提高钢结构的承载力、疲劳寿命、耐腐蚀性能等,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钢结构的加固中,但是CFRP/钢层状复合结构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脆性碳纤维容易出现划痕等表面损伤,因此为了保障损伤后复合结构的安全运行,对其进行损伤容限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边界效应理论模型(BEM)建立解析模型,通过极值
作为车辆安全技术的组成部分,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系统在保障乘车安全、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控制策略对ACC系统性能影响很大,本论文对ACC系统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在Carsim/Simulink仿真平台对所设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ACC系统各部分功能进行分析,采用分层方案设计了ACC系统整
电动汽车的车道保持系统对于提升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还未完全成熟,完全自主的车道保持系统还不能够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驾驶员和辅助控制系统对车辆的协同控制以及电动汽车的车道保持稳定性控制是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对人机协同下电动汽车的车道保持与稳定性控制策略展开研究。基于CarSim建立了电动汽车的车辆模型。在Matlab/Simu
毛乌素湖盆滩地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与蒸发量相差较大,维持生态环境的水量主要来自于降水补给形成的潜水,所以垂向上水分交换为区域水循环的主要形式。近年来,能源生产、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已经造成了该区地下水超采、湖泊面积减少、河流流量减少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研究包气带水汽热运移过程及潜水蒸发的估算是改善水资源管理方式,缓解水资源压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分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理
独斜塔斜拉桥因结构新颖,造型优美,在近几十年大量被建造。但塔底铰接型独斜塔斜拉桥的案例较少,万向铰支座更是首次应用于桥塔支承中,该新型结构体系受力复杂,存在许多区别于常规体系桥梁的技术难点,现阶段对于此类桥型的研究屈指可数。因此,开展这类新型结构体系的研究对于丰富桥梁结构形式,促进此类新型桥梁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某塔底万向铰支座独斜塔斜拉桥为背景,开展了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工程建设和人类活动的频繁进行也为防灾减灾、人与环境协调带来挑战。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到来,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其中,岩土体热湿迁移特性及其环境灾害效应值得重视。因此,本文以扰动黄土场地为背景,通过试验测试、统计分析和模拟验证等方法,研究黄土热特性、结构特性和热湿迁移与多场耦合等问题。旨在深化对土体热湿迁移特性及环境、灾害效
车辆重识别是智能城市化建设与道路交通安全领域近年来研究的一项新技术,目的是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下,对多个不同监控摄像机中的车辆身份精确匹配,能够判断所给定的目标车辆在不同场景下,经过不同摄像机所拍摄的车辆图像是否为同一目标。从而有效节省传统方法对海量车辆数据精确检索时所需的人力和财力,对公共安防、无人驾驶以及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现利用兴起的计算机视觉对目标车辆图像特征进行匹配,可完
在道路交通中,当车辆和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时,通常是行人受伤,严重时会导致受害方死亡。因此,人车场景的构建与设计对智能车辆安全性测试至关重要。事故数据和自然驾驶数据中包含大量行人与车辆在道路上的交互情境,是构建人车场景数据库的重要来源。车辆安全测试的目的是检测系统边界和车辆在危险驾驶场景下的反应,因此需要把人车场景划分为非危险和危险场景,将危险场景作为主要测试场景。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编号:
多年冻土这一特殊的工程地质体是寒区工程建设的巨大挑战之一。高速公路“宽”、“厚”、“黑”特点,及其诱发的尺度热效应,使得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的修建面临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技术难题。通过分析发现,已有的冻土路基调控温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宽幅路基带来的强吸热作用及次生病害的产生。因此,本文聚焦于冻土路基分层界面热效应及机械通风控温效能研究,首先基于冻土路基复杂耦合换热过程及青藏高原气象数据分析,建立了青藏高速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纯电动城市客车具有零排放、能源效率高的特点,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先锋。与传统客车相比,纯电动客车采用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且城市客车载客人数多、使用率高,一旦发生事故,影响重大。所以研究纯电动城市客车在碰撞工况下的结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纯电动城市客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身骨架和电池箱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