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目标,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江苏省已明确提出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并试点开展以“三集中”、“双置换”等多种形式的城乡一体化工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并已取得了成效。在此背景下,2008年江苏省开始“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试点,着力破解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制度的双赢,促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通过村庄搬迁,促进了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使拆迁农户远离自己的土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土地集中”将不可避免,而土地作为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存还具有养老、就业等保障功能,因此,研究、实施与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土地制度将是顺利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基本保障。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的的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将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概述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结构安排,指出本论文可能创新和不足;然后综述国内外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理论与国内土地制度改革相关文献,阐述我国建国以来的土地制度改革进程及当前国内典型土地制度改革模式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参考;在调查江苏各地“万顷良田”工程建设项目土地政策的基础上,得出由于政府财力、土地面积、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和社会保障完善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各地“万顷良田”工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主要有在明晰产权基础上的政府推动型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保障两种模式,分析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民向市民转变将是今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而土地流转模式在部分地区难度较大,需要加以改革完善。本文进一步以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工程政府推动型土地流转制度为案例,通过个案调查、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在人多地少、土地不均、社会保障不完善的现状下,土地流转制度已成为“万顷良田”工程顺利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分析现行的土地流转政策的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土地制度改革的典型模式,提出了新区“万顷良田”工程三种新的土地制度改革方案,通过比较分析,文章认为:遵循百姓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理念和原则,在人多地少、土地不均、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土地依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为主体、土地流转为辅的土地改革制度(“土地换保障+土地流转”),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能彻底、有效地解决现阶段土地矛盾,并对其它类似地区的“万顷良田”工程土地制度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万顷良田”工程土地制度改革,一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二是积极试点、逐步推进;三是要给农民充分的选择权;四是建立配套的改革制度,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