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范围内,政府采购制度已经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过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完善及其组织结构和相关法律体系的成熟则是在20世纪后半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个发达国家国内政府采购市场的扩大以及国家间贸易壁垒的打破,政府采购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交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政府采购经过西方国家的实践和发展,适用范围从国内延伸到国际,构成了国际政治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政府采购既是一国的内政,同时也受制于世界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周期波动的牵动和影响,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集中采购模式,但一直难以形成有效且稳定的政府采购规范体系,采购内容不统一、不透明,采购标准千差万别。笔者认为,我国政府采购的症结不在于我国实行的集中采购模式本身,而在于这种模式背后隐含的垄断性官僚机构的本质特性。应当看到,垄断性官僚结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中采购模式优势的发挥,造成现阶段集中采购效率低下、存在商业贿赂隐患,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个别地区甚至还间接映射到人民群众对政府采购制度的不满情绪,以及采购企业竞争力的下降。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尤其是政府、企业与居民三者利益分配与调整的关键时期,政府采购制度的合理安排不仅有利于政府自身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与角色转变,而且还是适应于新形式下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采购组织结构的成本和收益的相对变化,同时更有助于缓解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以推进社会经济的转型向纵深发展。为此,本文试图在产业经济学产业规制理论和激励理论的框架内,积极探索发展适合中国制度的政府采购及其规制的思路和方法,将政府采购的规制问题作为一个最优机制设计问题,在规制者和受规制企业的信息结构、约束条件和可行工具的前提下,分析最优的组织结构及互动行为,并对政府采购中的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从本源上内生地加以阐述和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以我国政府采购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为主线,主要讨论了我国政府采购组织机构形成的原因、政府采购制度体系的法律框架、政府集中采购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分析、以及从社会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视角,对现行政府采购组织机构采用集中采购模式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以及在市场化、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改革和调整政府采购组织机构的方向和建议等问题。第一张绪论,提纲挈领地概述了对政府采购组织结构进行经济学分析研究的选题背景、基本概念、政府采购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第二章对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界定,阐述了政府采购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第三章转入从我国政府采购组织机制上展开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的制度原因;第四章从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对垄断型官僚机构的效率、腐败的理论分析;第五章依据公共选择理论,运用标准经济学研究方法,采用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效应分析模型、探析败德行为、腐败行为、共谋行为的体制根源;第六章提出在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改革和完善政府采购组织结构,探寻出政府采购组织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式和路径;第七章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就政府采购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分别就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采购的法制环境、法律规范、机构设置、采购原则、采购方式和基本程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对中国政府采购行为的启示。论文在典型经验总结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采购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是“组织结构网络化、纵向结构扁平化、横向结构整合化、管理机制企业化”,可以向上海市政府建设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学习,建设以“全覆盖、全流程、全上网、全透明”为主要特征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体系,实现“采购模式的创新、监管手段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论文对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采购组织机构改革与完善的具体政策建议如下:一是政府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要完善政府电子采购和平台建设相关的立法;三是要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最后,本文提出政府采购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向是: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扁平化、以网络化管理平台取代实体机构、协同化管理拓展政府采购的范围、探索政府采购代理业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等。为此,在信息化条件下改革与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方式,无论是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政府采购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规范政府行政权力行使,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和建设和谐社会等各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和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