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译汉语散文中的美的传达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散文较古代汉语散文有很大变化。它蕴含着1919年以来中国人的新思想,并具有独特的美,然而其翻译实践与理论陈述却不如对古代散文那么广泛、深入。基于此,本文对现代汉语散文英译中的美的传达进行研究。将翻译美学理论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Katharina Reiss的文本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描述过去的散文翻译,回顾对散文的美的研究,及其翻译实践和理论陈述。为了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本文运用翻译美学理论分析汉语散文英译的美学现象,讨论其中的两个范畴——翻译审美主体即译者以及翻译审美客体即译者要翻译加工的原文。在对翻译审美主体的分析中,本文讨论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困境,即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困难;通过分析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和审美构成,本文认为翻译审美客体的“美”具体体现为其审美构成。因此,传达汉语散文的美应该通过传达其审美构成来实现。Reiss的文本理论按照语篇的主要功能将翻译审美客体划分为四类。该理论认为表情类语篇的翻译应采取“同一”策略,即寻求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的相似以及在美学效果上的对等。根据文本理论,汉语散文属于表情类语篇。因此在传达汉语散文的审美构成的过程中,译者应采取“同一”策略,即译文在审美构成上与原文达到对等。汉语散文的审美构成包括形式系统即形式美,以及非形式系统即联想美和象征美。其中,形式美指的是语音、字词和句段层面的美,联想美指的是意境美,象征美指的是象征意象美。通过摘选并评价一些著名现代汉语散文的译文,本文尝试探索出达到译文与原文在审美构成的对等的最佳方法。最后,为加强本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文选取朱纯深、杨宪益和David Pollard的《荷塘月色》三译本,评价其对原文的美的传达。
其他文献
“僵化”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提出的中介语理论中,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按照Selinker的观点,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连续体,
随着我国对外学术交流的不断发展,提高学术文章的写作水平变得十分重要。摘要是对学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出版单位或者检索机构都要求附有英文摘要,它已
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结合当前日新月异的照明技术以及现代城市环境下的造园手法对这类空间的自我表现和在整个城市灯光环境中的定位做详细的探讨。照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将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即博厄斯语言学,民族语义学和会话民俗学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即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