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钽铌酸钾极性和形状对PVDF复合薄膜介电性能影响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s5c112j6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基纳米材料由于兼备聚合物良好柔韧性、高耐击穿性和纳米陶瓷粒子高介性能,在微型储能器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本文通过设计不同形状、不同界面、及不同极性的钽铌酸钾(KTN)纳米粒子,研究KTN对聚偏二氟乙烯(PVDF)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机制,深入探讨纳米粒子极性和形状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介电调控机制。首先,本文通过改变水热反应条件,探究KTN的生长机制,总结制备棒状KTN的方法;通过改变KTN纳米粒子的Ta/Nb比,探索不同极性KTN对KTN/PVDF基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Ta/Nb比为0.5:0.5的KTa0.5Nb0.5O3具有最高的相对介电常数3780(1 k Hz);30 wt%KTa0.5Nb0.5O3嵌入PVDF其相对介电常数从10提升到19.5(1 k Hz)。其次,通过改变KTN纳米棒长度,进一步提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合成中,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表面活性剂调控KTN纳米棒长度,实现了KTN纳米棒的最概然长度从610nm到720nm的变化。由于PVP与PVDF基体含有羰基和F原子,两者之间可以形成氢键从而获得稳定的界面结构。该方法可有效改善填充物与聚合物基体的兼容性。研究表明:使用PVP改性后的KTN/PVDF复合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得到显著提高,相对介电常数较未改性的KTN/PVDF提高了1.6倍。最后,结合KTN纳米棒高介电常数、Cu较小纳米尺寸、聚合物基体高击穿强度三者优点制备复合材料。为了增强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极化,我们采用化学还原方法将Cu纳米粒子沉积在KTa0.25Nb0.75O3纳米棒表面。与金属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相比,Cu-KTN结构增强了Cu-KTN/PVDF界面极化,并阻碍部分导电通道的形成,达到提高相对介电常数并降低介电损耗的目的。与KTN/PVDF复合材料相比,Cu-KTN/PVDF复合材料具有介电常数更高、介电损耗更低、存储密度更高的优点。这些优点为有效改善纳米复合材料能量密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其他文献
目前采暖供热系统建设因各种因素,存在供热管网并联运行。并联供热系统由于管网特性而产生流量时滞现象,供热系统的调节就是通过对于上述现象的调节来达到并联供热系统高效利
由于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电动车辆被认为是解决如今社会中能源和环境危机问题的最佳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动车辆投放市场,相比于传统燃油车,其更加简单的传动系统,给车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引起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带来的尾气排放污染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已有研究分别从排放模型
目的:探讨血糖升高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沉积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10)、假术组(B组,n=10)、实验组(C组,n=10)及实验+干预组(D组,n=10)。所有大鼠同等条件下喂养。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开腹后仅切除脾脏,C组、D组开腹后行胰腺大部切除术,并给予D组大鼠胰岛素治疗(甘精胰岛素注射液,0.1U/kg,每日一次)。1周、4周后四组大鼠行糖耐量试验(OGT
因非接触、传感器体积小、功耗低、信息丰富等优势,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稳步发展、以及在物体识别、实景分割、场景分类等实际工程任务中的广泛应用,基于深
文昌鸡作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伴随着其生产性能的不断提高,出现肉品质下降和体脂过多沉积等问题。有研究表明发酵饲料能有效的降低肉鸡的腹脂沉积,但关于发酵饲料对文昌鸡脂
微波雷达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工作的优势,并且随着极化技术的发展,极化雷达不但能够获取海面油膜的后向散射和几何等特征,还能获取多种极化信息,更能体现油膜的物理
碳钢腐蚀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添加缓蚀剂是目前最有效的防腐蚀手段之一。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意识增强,寻找对环境无害、可降解、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缓蚀剂的研究逐渐增多。向日葵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每年全国有大量向日葵盘被丢弃或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向日葵盘果胶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含有大量的酯基、羟基等极性含氧官能团,在酸性介质中易与碳钢作用形成保护膜,对碳钢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本文
随着生产要素的增加,火灾事故频繁发生。消防服是保护消防员生命安全的重要装备,其热防护性能直接影响到消防员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但在存储及作业过程中消防服难免会受到日光
液固两相流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海水淡化等工业领域,固体颗粒通过增强管内流体扰动,具有高效的强化传热特性。因此,探究液固两相间相互作用过程,对于进一步提高液固两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