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上感应篇》“善”之意蕴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446395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善”的问题,自古至今,一直为人类所追问。儒家多把“善”与天道规律的洞察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善”来自于天道。这种理论的设定在宋代理学家那里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把“善”上升为“天理”,一切伦理道德都是“天理”。成文于宋时的《太上感应篇》原本乃道教书,教人修道成仙。而或正是受当时儒学的影响,其作者借鉴模仿理学家之“天理”思路,把“善”上升为道教教义最高地位。《感应篇》全文旨在言“善”,教人修善成仙,始终不见服符受篆、吞丹食药、道场斋醮等内容。后为世人称为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劝善书。“善”在《太上感应篇》中具有多重的意蕴:首先,“太上”关联“善”,在某种意义上为“善”的形上基础。“太上”是“道”之本体存在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在道教中表现为高无上之人格神——“太上老君”,也就是神秘化了的老子。《感应篇》认为其所提倡的“善”的内容,均来自于“太上”,质言之,“太上”规定“善”,乃“善”的存在依据。而人的行为又可以在“太上”那里得到回应,这即有了一种形上的意义。其次,“善”在世俗的道德生活中化为一种道德原则,要求人们按照“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总原则行事,而这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又具有独特的道教特征。再次,《感应篇》谈“善”,又特别阐发了心的重要性,认为“心起于善”。“善”在“一念”之处,便开始了,所以“善念”,的形成非常重要。既形成坚定的“善念”,就要勉励而行善,于是篇末言:“胡不勉而行之”。最后,个体在修善过程中,通过“一日三善”并持之以恒,逐渐把“善”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格。随着道德品格的不断积累,个体也会相应的成为“吉人”→“地仙”→“天仙”,从而进入逐渐递进的道德境界,最终到达道教意义上的仙境。总之,《感应篇》中“善”的意蕴与天道观、知行观、理想境界等相贯穿,体现出当时道教教义方面的改革与完善。
其他文献
人类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并将继续表明这样一个真理:人类的发展取决于人类的创新活动和能力。要实现中国梦,同样也必须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创新让梦想变成现实。习近平说:“实现中
今天人们面对的决策问题比以往更加复杂,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决策者在选择过程中所承受的时间压力,都对现有的决策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由于人所生存的环境本质上
李白,作为盛唐的文化生成,既有时代的共性也有个人的特性。从历史角度看,他的存在样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表现在他对“古”文化的热衷和对个体生命的哲学思辨。在思想的
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生物科学的本质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初中生物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课程,以中考或结业考试的成绩作为初中生毕业
教师培训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程进入了全方位实施阶段,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如何有效实施教师培训管理是很重要的,但是,这其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0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并观察效果。结果:48例恢复良好,2例恢复较差。结论:循证护理的方法,对及时处
在工业生产中,由于腐蚀和摩擦等原因,管道设备表面可能出现各种裂缝、凹凸点、孔洞和疵点等缺陷,缺陷的产生使得管道设备的性能受到影响,引起机械故障和安全事故,由此造成经济损失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处于高峰期,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且继续呈增长的态势。流动人口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使其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