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自由与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之中,虚拟网络已然成为交往的重要渠道。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传统规范和道德逐渐被“双重”社会所摒弃,但是新的规则与群体道德仍处于萌芽状态,并没有真正的确立起来,这种境况使得规范与道德的社会功能受到限制,导致某些言论和行为脱离社会的管辖,各种“奇谈怪论”以及“豪放不羁”充斥在现今的社会之中。审视当下教育,在“双重”的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三种教育形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学生个体作为家中之子、学校之生以及同辈之伴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这三重社会之中。初中生失范行为就是初中生所拥有的“三重”社会资本赋予其的能力以及内化价值与社会、学校目标和价值规范相脱节所发生的行为,其发生的根源就在于三重社会资本的匮乏。家庭身份权力低下、家庭文化的再生产以及经济资源的匮乏导致目的型失范行为的发生。学校身份标定的泛化、时空的差异支配、课程编码的异化以及班级规范的分化导致初中生价值取向失范行为的发生。群体成员内部交往的区隔与分化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文化的排斥与冲突造成初中生情感交往取向失范行为的发生。社会失向亚文化的熏染以及同辈交往的规训则导致初中生传统失范行为的发生。针对初中生的四种失范类型,笔者认为培训与栽植家庭文化、建立有序而自由的学校教育以及树立崇高而真挚的同辈交往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中生的社会资本状况,从而在根源上阻止初中生失范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