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受到极大影响,肥胖发生率明显提高。肥胖带来的身体损害及心理压力使得这些大学生痛苦不堪,这种现状急需得到改善。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可以降低体重增强体质、增加肌肉含量改善身体形态,对大学生减脂塑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作为自变量,对肥胖大学生进行实验干预,旨在探究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对肥胖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受到极大影响,肥胖发生率明显提高。肥胖带来的身体损害及心理压力使得这些大学生痛苦不堪,这种现状急需得到改善。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可以降低体重增强体质、增加肌肉含量改善身体形态,对大学生减脂塑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作为自变量,对肥胖大学生进行实验干预,旨在探究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对肥胖大学生体适能和身体自尊的影响效果,进而希望找到这些变化之间可能的相关和因果关系,为肥胖大学生减肥、健体塑形、提高身体自尊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方法选择。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笔者首先采用普适性较强的《2014年国民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实施方案》和《身体自尊量表》(PSPP)来获得肥胖大学生的体适能指标和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前测数据,之后采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方案对肥胖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训练干预,对样本再次测量并获得上述体适能指标与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后测数据,最后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及实验组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探究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对肥胖大学生体适能和身体自尊的影响以及体适能的变化带来的身体自尊变化的影响。研究结论:1.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对体适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有氧结合抗阻训练对体适能身体成分、肌肉适能、心肺适能产生积极影响(但对肌肉适能中的肌肉耐力和心肺适能中的心肺耐力影响较小);而对柔韧适能产生消极影响。2.有氧结合抗阻训练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实验表明,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对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男性肥胖大学生身体自尊的5个维度均产生积极影响;对女性肥胖大学生的身体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3个维度产生积极影响,而对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2个维度影响不明显。3.体适能变化对身体自尊变化的影响:身体成分变化值(体重减少值、BMI减少值)、心肺适能变化值(肺活量增加值)、肌肉适能变化值(握力增加值、背力增加值)与身体自尊总分升高值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体重减小值和背力增加值与身体自尊总分升高值间呈因果关系。建议:1.健身房条件下的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可以成为肥胖大学生减脂塑形的有益选择。2.增强背部力量是提高大学生身体自尊的直接有效手段:肥胖大学生可以通过加强三角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等大肌群的训练来较快地达到塑形的目的。3.建议高校针对肥胖大学生开设健身房形式的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的相关课程(包含相关运动知识、科学训练方法、测量方法、仪器使用等内容)来帮助肥胖大学生科学减肥、减脂、塑形,提高身体素质和自信心,健康快乐地完成大学生活。
其他文献
初中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也是诸多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时期,在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困扰产生的因素中,身体意象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大多数初中生开始把身材是否苗条或强壮、面容是否姣好等作为衡量身体意象的重要标准。身体意象差的个体会感觉自身不符合社会标准,产生羞耻感,而羞耻感会引发个体逃避人际交往情境,进而产生更多的人际关系困扰。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以509名初中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索初
智能手机成瘾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而引发其社会功能受损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一种新型行为成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自控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小学生而言,智能手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不容小觑,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会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例如产生焦虑、压力、抑郁等负性情绪。而且,小学生长时间沉溺于手机,占用本应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从而阻碍其学习兴趣的发展,导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和发展,国家对具有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学生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作为一种关键能力,愈发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但受制于有限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以及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却不尽人意,协作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迭代与变革,以微课为代表的新的教学形式以其简洁、方便、高效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学习
孤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难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孤儿学校作为国家政策性扶贫救弱的一项重要举措,虽然对于孤儿救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孤儿,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受教育的渴求有待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孤儿学校的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普通学校学生相比,二者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方案。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能否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能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与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新课标将社会责任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
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进一步推行。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而学生学习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以带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选用对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数字农田、数字草场、数字畜牧、数字水产等系统的实用化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佼佼者,其信息素养状况关乎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关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此,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旨在培养大量高素质农民以及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
伴随着体育中考分值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体育的关注陡然升温,体育课作为体育教育的主战场,也备受人们的关注。体育课是学生进行体质锻炼、获得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培养终身锻炼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学生的锻炼效果和锻炼强度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教学安排设计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投入及参与。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安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
为了保证核心素养在各学科的有效落实,响应新课程改革对评价的改进要求,谋求课堂教学现状的改善,一线教师和学者们纷纷开始了对深度学习的探索。深度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理解为导向,把握核心内容,掌握学科关键能力,发展高阶思维,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乐观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既关注合作交流能力,又重视批判创新精神的学习方式。SOLO分类理论是通过可观察的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质性评价,旨在对个体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自身状况,采取理性态度,发扬务实精神去创造中华民族的未来。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党和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文件。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具有“文以载道”的特点,语文教科书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