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能否占据科技制高点,已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而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体是企业,有必要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科技人力资源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深化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论文旨在从我国企业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的现状,以及科技人员的管理现状出发,探索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形式,探索知识、技术等科技资源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和途径、开展范围以及实施效果等。对我国一些企业的做法予以分析和比较,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采用系统分析、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知识、技术等科技资源要素参与分配的操作模式,使其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前瞻性、先进性。这种新的模式将使我国企业内部分配向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倾斜,向从事创新劳动的科技人员等倾斜,全面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而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技资源是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以及科技组织资源等要素的总称,组成科技资源系统的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但在科技资源系统中,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人力资源即科技人员如何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背景,指出了研究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简要论述我国企业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摘要2004年4月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综述、现状分析、模式构建及案例分析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推进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政策建议。同时,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为下面的研究确定了研究范围。 第2章在对有关科技人力资源相关理论和收益分配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在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要素产权收益论和创值贡献报酬论即明确科技人力资源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产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实施收入分配的基础,除了产权的一般收益外,还应当视其在创造新增价值时所做的贡献,再获得一份报酬,即创值贡献报酬。 第3章在对科技人员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目前科技人员分配存在的问题,即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平均主义仍是主要倾向以及分配的外部环境欠缺使科技人员的分配依据和尺度难以把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构建了科技人力资源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模式。 第5章运用模糊数学等方法评价了科技人力资源业绩;通过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解决了科技人力资源定价问题:提出将科技人力资源定价与科技人力资源业绩评价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一般模型。 第5章在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一般模型基础上,构建了科技人员项目负责制、科技人员产品销售贡献毛益提成制及虚拟股票期权制度的要素设计和操作流程,并进行了相应的案例分析,为企业具体设计科技人员参与收益分配制度提供了参考。 第6章在构建了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模式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考核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层次结构分析理论(AHP)等探讨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并建立了考核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并以镇江钦白股份有限公司阐述了考核指标体系的运用。 第7章在构建了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大力发展和培育科技市场环境;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应具备的法律基础;建立健全中介机构,科学评估成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