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竞争,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我国教育行业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改革,教师队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21世纪危害教师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创建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甚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探究有效的干预机制尤为重要而且迫切。高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竞争,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我国教育行业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改革,教师队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21世纪危害教师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创建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甚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探究有效的干预机制尤为重要而且迫切。高中阶段的教师面对的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看问题还不全面,有的时候还比较偏激,教师与学生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较为困难。且高中是基础教育的终点,也是高等教育的起点,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对整个教育历程至关重要。因此,高中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目前,高中地理是文科生高考必考学科,对学生的升学影响较大。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地理是文科里最难的学科,学习难度大,考试成绩较低,易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地理教师的工作激情。此外,高中地理教师还要承担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负重前行,易产生职业倦怠。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高中地理教师等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对高中地理教师职业倦怠形成了一定的思考。其次,通过对各种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对比研究,选择了2016年伍新春等学者根据MBI-ES进一步修编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既考虑到我国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的时代特点,也有利于同类研究的对比分析,深化研究理论。此外,通过文献资料和访谈对高中地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归类,自编了关于高中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问卷,从个人、组织、社会、家庭和地理教师职业特性等方面分析倦怠的原因。最后,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提出缓解高中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职业倦怠已入侵成都市高中地理教师队伍,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呈现较高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较低非人性化的特点,倦怠程度较轻;(2)成都市高中地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男性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均值都高于女性,年龄和教龄偏高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概率越小;(3)与伍新春等人的研究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成都市高中地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地域特色;(4)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高的高中地理教师具备以下特点:中青年、职称等级低、对工资不满、来自普通学校等;(5)归因分析发现:成都市高中地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组织因素、社会因素、高中地理教师职业特性因素。针对高中地理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及原因,主要从个人、组织、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干预对策,以期为减缓或消除高中地理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决策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亦步亦趋。自2014年起,教育部提出构建中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指导思想,一股基于各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之风在学术界盛行。小组合作是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教学模式,核心素养与小组合作的结合是强强联手,对提高小组合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中学地理这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但当前的地理教学模式普遍重理论轻实践,以地理核心素养来指导小组合作是地理教学的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及时、高效、多维传递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当下教育中,如何应用日益普及的信息技术,将更加灵活、生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实现课堂的多元化并提升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微课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如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课堂参与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条件有限,实验课演变成理论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抓不住教学的重难点,不会记笔记;抽象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课改大幕就此拉开。化学核心素养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有效的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获得理论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初中的化学课堂上运用活动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
线上教学发端于早期的远程教学,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线上教学的形式不断变革,发展为今天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完成师生交互的教学模式。新冠疫情发生后,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要求,各级教育单位和教师迅速响应,一场超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验就此展开。开展教学的初期,由于对线上教学的理论认识不够,实践经验不足,教师通常将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直接应用于线上,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问题,本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需求各不相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教育迫切需要改革。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它标志着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正式开始,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尊重学生差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了高中教学改革的重大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参考古今中外各种教育理念,许多学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分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目前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教师来说,一味地“教”效果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在目前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大多数学生,如果教师不作出改变,仍然墨守成规,那么在改革浪潮的推进下会很快被淘汰。对于学生来讲,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仍然按照之前完全依靠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被动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模式导致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的民族精神。若想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基本执行手段。中学阶段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很大程度上与学校践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生物学中囊括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相当适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丰富青少年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能实现生物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教材分析、行动研究、调查分析的方法,围绕“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这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因此全面普及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成为我国21世纪的主要目标之一。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对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倡导教师积极探
自20世纪90年代起,核心素养引领并推动了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等关键性活动,其目的是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遵义市第二中学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多个学校的实践经验,摸索出了适合本校的“3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笔者以高一年级(18)班和高一年级(19)班分别开展了传统教学和“331”高效课堂教学来进行探究,结果如下:
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都体现了以问题引导学习的教学理念。如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每一节都有问题探讨栏目、12个探究·实践栏目、22个思考·讨论栏目,这些栏目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生物学知识,说明普通高中生物学的教材内容设计注重以问题引导学习。《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