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豆浆和奶粉对学龄前儿童肠道代谢功能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er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饮用豆浆和奶粉对学龄前儿童肠道代谢功能的影响,为指导学龄前儿童合理饮用豆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郑州市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进行调查,对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2周的饮食干预,对干预过程中所使用的豆浆及奶粉中蛋白质和总黄酮含量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分别为凯氏定氮法和分光光度法;将学龄前儿童分为空白组、奶粉组和豆浆组,干预组儿童每天饮用75 mL豆浆,奶粉组儿童每天饮用75 mL奶粉冲泡牛奶,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学龄前儿童干预前后粪样中雌马酚和短链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利用SPSS21.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饮食干预过程中所用豆浆及奶粉蛋白质与总黄酮含量经检测,豆浆中粗蛋白与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2.79±0.45)g/100 g、(1.05±0.01)g/100 g;奶粉中粗蛋白与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7.28±0.07)g/100 g、(0.18±0.03)g/100 g。2 51.40%的学龄前儿童每天食用奶类及其制品,11.70%的幼儿每日食用大豆类及坚果;学龄前儿童食用薯类、鱼虾类、大豆类及坚果、杂粮的频率主要为每周1~2次,50%以上的学龄前儿童食用蔬菜、水果及奶类的频率为每天都吃,学龄前儿童早餐经常吃的食物主要为粥(89.39%)、鸡蛋(79.33%)、馒头(67.04%)和奶制品(65.36%)。3在本实验条件下,干预后空白组、奶粉组和豆浆组学龄前儿童粪样中雌马酚含量分别为(4.05±3.54)μg/g、(4.28±3.73)μg/g、(7.83±8.31)μg/g,豆浆组含量高于空白组和奶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豆浆组学龄前儿童粪样中雌马酚含量男童为(8.03±9.34)μg/g,女童为(7.50±6.68)μ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本实验条件下,奶粉组与豆浆组学龄前儿童粪样中丙酸、异丁酸、丁酸含量干预后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奶粉组学龄前儿童粪样中丙酸、异丁酸、丁酸含量分别增加至(0.89±0.86)mmol/100 g、(0.051±0.050)mmol/100 g、(0.57±0.57)mmol/100 g,豆浆组学龄前儿童粪样中丙酸、异丁酸、丁酸含量分别增加至(0.81±0.61)mmol/100 g、(0.049±0.046)mmol/100 g、(0.61±0.54)mmol/100 g。结论1本次饮食干预所采用的豆浆在蛋白质及总黄酮含量方面高于奶粉。2该幼儿园学龄前儿童日常食用奶类及其制品的频率较豆类及其制品高。3在本实验条件下,饮用豆浆在提高学龄前儿童肠道中雌马酚和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进而改善学龄前儿童肠道代谢功能状况方面,比奶粉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1.建立与优化人尿液中4种邻苯二甲酸酯代谢产物、双酚A和壬基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2.分析南京地区育龄期妇女对4种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和壬基酚的暴露特征
目的通过测定肺内淋巴管增生及淋巴液、血清中硅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肺淋巴循环与矽尘的排出及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探讨肺淋巴循环在矽肺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地位。方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中国大陆的手足口病发病率有明显的年周期性。然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发病率季节性有着明显的差异。传染病动力学模
沙门菌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畜共患食源性病原菌,其所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给人和动物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肉类食品因含有丰富的营养,为沙门菌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
摘综述了立铣加工刀具状态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刀具状态监控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涉及到两种关键系统:一是具有不同智能水平的各种传感器系统,另一个是能把机床控制器所用的控制
ABS、EBD、ESP和TCS等基本概念和在汽车上应用的区别和不同,以便消费者在选购车时有正确的认识。
人乳是新生儿和婴儿最佳的营养来源,它既保证了他们大部分的能量供给,又为其生长发育提供了必需的物质保障。约占人乳3%~5%的脂质是人乳中主要的能量物质,其中多种组分对婴儿
法国画家格勒兹(Jean—BaptisteGreuze,1725.8.21—1805.5.4)。是法国18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活跃于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衰落与新古典主义兴起的时代,这也正是法国旧王朝衰亡与大
[目的]通过调查云南省不同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评估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改善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