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电力消费大国,无取向硅钢在电力和电子方面已被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制造发电机的铁芯。目前,我国自主生产的无取向硅钢在产品质量上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影响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因素很多,最终晶粒尺寸和再结晶织构都会影响无取向硅钢的最终磁性能。已有研究表明,稀土元素因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改变钢中硫和锰的存在形式,从而影响钢的性能。而我国许多矿中均含有稀土元素,并在钢材的生产过程中残留。稀土对无取向硅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再结晶过程中组织演变和微观取向的影响则未见报道。本文采用高频悬浮炉,以硅含量约为0.9wt%的硅钢为基料,加入稀土镧制备了不同稀土含量的无取向硅钢实验钢。利用蔡司金相显微镜观察了热轧,冷轧及退火板的组织演变规律,研究了稀土镧对无取向硅钢组织演变规律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热轧、退火试样进行了宏观织构的测试,研究了镧对无取向硅钢退火织构的影响;利用ZeissSuppra55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再结晶微观取向的研究,分析了稀土对无取向硅钢再结晶微观取向的形成和再结晶晶粒与基体位向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钢在870℃保温90s时开始发生再结晶,120s时再结晶结束。再结晶初期{110}<112>取向所占比例最大,但成品的{110}<112>织构密度却不强;相反,再结晶初期立方取向和旋转立方取向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成品的旋转立方织构密度水平却较高;加入稀土后,{111}取向的变形基体上更难形成新晶核,再结晶形核主要发生在{110}取向的变形基体上;加入稀土后热轧组织变化不大,热轧织构的整体密度水平有所下降;加入稀土使未经常化处理的试样的成品晶粒尺寸减小,含0.0015wt%镧提高了{100}面织构的占有率;加入稀土后常化组织晶粒尺寸增大,分布不均匀;经过常化处理后,含镧0.0015wt%的试样的再结晶晶粒尺寸最大,为37.19um,立方织构密度水平也较高。该研究结果为开发稀土无取向硅钢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