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改编研究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评论家认识到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其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方式。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电影改编者的青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更是出现了詹姆斯作品的改编热潮。本论文将具体分析改编自詹姆斯同一作品《华盛顿广场》(1880)的两部电影,通过结合文学、电影、电影改编等理论构建新方式分析原作品;同时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分析比较,论述电影工作者在改编《华盛顿广场》时的解读过程与策略选择如何受到其所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全文共分五部分。导言部分简要介绍詹姆斯及其作品《华盛顿广场》以及该作品当时在文学界的反响,同时介绍了文学和电影的关系、电影改编的发展以及詹姆斯作品的电影改编。第一章分析威廉·惠勒1949年执导改编的电影《女继承者》。该章首先介绍彼得·布鲁克斯等评论家对情节剧的传统模式的理解,进而分析詹姆斯作品,特别是《华盛顿广场》中所包含的情节剧成分让惠勒的改编有据可循。惠勒不仅描绘了凯瑟琳与父亲之间的戏剧冲突,同时还探讨人物内心感受;其改编不仅显示出他对传统情节剧模式的创新,也成就了他对原文学作品的批评理解。第二章分析波兰裔女导演霍兰1997年执导的同名电影《华盛顿广场》。不同于惠特,霍兰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原著,其影片着重刻画凯瑟琳的成长:从一个深受父权压制的顺从女儿蜕变为自主命运的独立个体。该章介绍了詹姆斯作品的女性主义批评概况,重点探讨原著中被忽视的女性主义元素,从而为霍兰的改编提供了合理性。不同于以往多数人的批判,本章指出霍兰对这部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解读充满新意,创造性地对原著女性进行了现代解读。第三章就人物刻画、情节、艺术技巧三方面比较了两位导演基于不同时代背景改编的两部电影。两部电影在刻画主要人物时各有侧重;为实现主题转换分别对原著情节进行了适当增减改写;并采用不同艺术手法实现个人解读。两位导演的改编深受其所处时代影响,惠勒通过把凯瑟琳塑造成复仇者的形象探究了二战后美国社会女性权利的移交,霍兰则受当时女性运动启发在片中展示了积极的社会变化,加深了读者对詹姆斯原著的理解。论文在结语中指出,惠勒与霍兰从不同角度改编,展示其对原著的批评解读:《女继承者》(1949)对传统情节剧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华盛顿广场》(1997)强调了原著中被多数评论家忽略的女性主义成分。这种电影改编可作为新方式丰富原作《华盛顿广场》的文学批评,并展示不同时代主流文化对女性身份的不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