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e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及思想被大家广泛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应有所转变。然而如何合理使用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这些问题往往是阻碍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的“绊脚石”。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因为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缺乏行之有效的案例参考。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强调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学生的学习背景,要求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在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隐藏在问题中的学科知识,并逐渐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PBL是一种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相符的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基础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构建符合高中生物特点的PBL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中,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有效运用该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及实践指导。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概述PBL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包括PBL的相关概念、基本特征及理论基础等。(2)根据国内外已有的PBL的一般模式,并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建构高中生物课程的PBL教学模式,包括三部分内容的建构:(1)教学目标;(2)实施步骤: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和课堂实施阶段;(3)教学评价:包括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及评分计算标准。(3)笔者选取《分子与细胞》模块的部分章节内容在福州市某中学进行PBL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对照实验。经过三个月的教学实践后,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生物考试成绩、生物学习兴趣及批判思维水平的差异,来检测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生物学习兴趣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影响。结果表明:(1)PBL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但只有在实施较长的教学实践后,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才会表现出来;(2)PBL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3)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能力、求知欲以及自信心等批判性思维特质的显著性发展,而对寻找真相、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以及认知成熟度等特质还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极大。高中阶段是高等教育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旨在输送优质生源,培养优秀人才。化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近年来,国家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更加重视,这就需要教师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可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经过课堂上的学习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在课后作业的环节,教师应该解决该问题。相对于客观题,主观题具有可以直观展示学生想法的优势,那么教师是否可根据自身经验
曲线表征是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重表征,是某些自变量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以曲线坐标图的形式呈现,有助于学习者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教材相关知识点,提升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曲线表征类试题已经成为高考化学常见题型,有必要对曲线表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高三学生对曲线表征类试题的掌握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此类题目掌握不够甚至存在畏难心理。基于高三学生
在如今核心素养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常态化学课,存在传统教师“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因此,笔者思考:当今的化学课堂中,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学校级别下的对话教学的现状是如何的呢?局限对话教学展开的因素有哪些?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对话教学以及化学对话教学的现状研究的梳理,归纳出以往研究的背景与方向,其通常在于定性研究,鲜有结合定量研究;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对话教学研究盲点与空白,确定本文研究议题:不同级别学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开始注重各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及其他重要场合中都提到要加快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强调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经过前人的不断摸索,如今教学的信息化已经来到了TPACK理论为代表的第三阶段。TPACK全称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
在新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标准颁布的驱动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作业评价是评价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业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批改作业后的反馈信息。但传统的作业批改模式是以教师全批全改为主,且呈现出只批不改的现象,让学生很难从作业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新课标倡导要有效开展学生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的使用,因此,对传统的作业批改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国内外
引导孩子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其不单单作为绘画训练予以呈现,也应当深入分享其文化层面的学习内容。所以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充满了人文精神,对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术课程应融入文化情境的学习中,成为文化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内容要求发生变化、新高考改革陆续推进的背景下,高一化学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项目式教学因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情境化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高一化学教学中,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由于在高一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缺乏方法指引等问题,本论文将重点研究项目式教学在高一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以期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
二十一世纪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要求是具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重要的素养之一也已经成为共识。但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严重缺失。在“知识过剩”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急需融入到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研究旨在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批判性
生物学是探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发现大多是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是在科学思维指导下的科学发现过程,可以说,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灵魂,在科学发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思维本身是一个系统,包括一般的思维逻辑方法、逻辑思维形式和非逻辑思维形式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思维的系统组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维系统思维网络,在解决不同问题和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阶段,有其一般的思维程序。因此
“为迁移而教”一直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教学理念,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育人要求。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关,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考化学试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境素材,通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推理和论证、实践与创新来解决化学问题,这与学习迁移理论的内容不谋而合。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