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粒体基因12S、16S、COI和组蛋白基因H3的姬蠊科系统发育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water_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关于蜚蠊目姬蠊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姬蠊科是蜚蠊目最大的科,世界性分布。论文基于西南大学蜚蠊分类研究课题组对中国姬蠊科经典分类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使用线粒体基因12S、16S、COI和组蛋白基因H3基因标记对在中国分布的姬蠊科3亚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利用12S和组蛋白基因H3,2个基因标记对世界姬蠊科5亚科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获得了姬蠊科三个亚科(姬蠊亚科,拟叶蠊亚科和褶翅蠊亚科)共17个属57个种的线粒体基因12S、16S和组蛋白基因H3,结合本实验室已有COI序列和GenBank获取的部分种类序列,利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了中国姬蠊科3亚科的亲缘关系及地位,利用两个基因标记:12S和组蛋白基因H3,初步探讨了世界姬蠊科5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首次获得并应用了褶翅蠊亚科的分子数据进行姬蠊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联合COI基因进行分析时,支持褶翅蠊亚科与姬蠊亚科+拟叶蠊亚科互为姐妹群,在没有联合COI基因时,结果不支持褶翅蠊亚科与姬蠊亚科+拟叶蠊亚科互为姐妹群;2)姬蠊亚科和拟叶蠊亚科都是并系群;3)姬蠊亚科中的歪尾蠊属是并系群,纹歪尾蠊Symploce strata和炫纹歪尾蠊Symploce eviens应该移出歪尾蠊属;4)齿爪蠊属Symplocodes Hebard为拟截尾蠊属Hemithyrsocera Saussure 的异名;玛啦蠊属 Malaccina Hebard 是卷翅蠊属Anaplectoidea Shelford 的异名。本研究所有的存证标本都保存在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其他文献
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PD)因其强调用户参与、尊重多元需求,被视作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为了强调儿童作为教育空间的核心用户地位,拥有行使参与和表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汽车仪表盘的功能已不只是显示车速、转速、油量等基础信息,现在的仪表盘可以表述庞大的信息量。与此同时,越是复杂的系统,其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检测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获取、编辑和分发多媒体信息越来越方便,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给传统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诸如密码
本文中,我们利用变分法研究如下的Schr(?)dinger-Poisson系统:其中0≠λ∈R,f:R3×R(?)R,((u)=∫0u m(s)d),K(x)与M(s)分别是R3与R上的非负非零函数,且对任意的u ∈ D1,2(R3),函数K(x)M(u)∈L6/5(R
碳氮(C-N)键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医药、农药及聚合物材料当中,如何简捷高效地构筑C-N键,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Cp*Rh(Ⅲ)催化的C-H活化胺化反应,在该领
原肠胚时期是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该时期各个胚层受各种信号的调控分别获得各自的发育命运。近年来,外胚层和中胚层的发育过程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已经
超分辨算法是阵列测向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在当前理论向工程化转型的发展阶段中,传统的超分辨测向算法面临的计算复杂度高、阵列结构依赖性强等缺陷,这些缺陷已成为制约测向理
射流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例如,气体燃料的混合过程,微射流主动冷却控制,飞行器的噪声控制等。理解射流的混合机制,控制射流的混合过程,对于强化燃烧、减噪具有重要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但何谓“具体”的诉讼请求,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予以明确,相关司法解释也没有对诉讼请求如
近红外光主动照射技术可以实现全黑环境下的成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方面。但近红外监控视频中的人脸往往呈现不同的姿态角度。对于可见光下的人脸识别,姿态变化会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