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基于公平理论的实证研究发现:反事实思维确实是个体不公平感知的认知动力。那么不公平感判断反事实思维过程是怎样呢?目前,研究结论包含三种模型:(1)三因素模型:个体的不公平感判断必须同时经历三种反事实思维成分;(2)两因素模型:在经历或然反事实思维的基础上,再经历任一种反事实思维都能验证形成个体的不公平感判断;(3)单因素模型:经历任一反事实思维成分都能形成个体的不公平感判断。然而,少有研究关注到不公平感类型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研究一探讨了不公平感类型在不公平感判断的反事实思维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二通过改进反事实思维操纵方法进一步探索研究问题。研究一以405名本科生为被试进行3(或然反事实思维:无VS.低VS.高)x2(可然反事实思维:低VS.高)x2(应然反事实思维:低VS.高)组间情境实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或然反事实思维对结果不公平感的主效应显著,可然反事实思维对人际不公平感的主效应显著,应然反事实思维对程序不公平感的主效应显著,其他主效应及所有交互效应都不显著。这表明:不公平感判断的反事实思维过程是单模型的,且受到不公平感类型的调节。具体而言,形成结果不公平感判断只需要经历或然反事实思维即可,形成人际不公平感判断只需要经历可然反事实思维即可,形成程序结果不公平感判断只需要经历应然反事实思维即可。研究二以284名本科生为被试进行2(或然反事实思维:低VS.高)x2(可然反事实思维:低VS.高)x2(应然反事实思维:低VS.高)组间情境实验。方差分析结果与研究一一致。具体而言,削弱或然反事实思维则结果不公平感判断降低,削弱可然反事实思维则人际不公平感判断降低,削弱应然反事实思维则程序不公平感判断降低。以上研究结果为不公平感判断的反事实思维过程的研究争议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法,丰富了公平理论的研究。本文从人-情境交互视角对研究一、二的不一致结果进行讨论。本文还从研究变量、研究情境和研究范式三方面的扩展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与问题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