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感判断的反事实思维过程——公平类型的调节作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3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基于公平理论的实证研究发现:反事实思维确实是个体不公平感知的认知动力。那么不公平感判断反事实思维过程是怎样呢?目前,研究结论包含三种模型:(1)三因素模型:个体的不公平感判断必须同时经历三种反事实思维成分;(2)两因素模型:在经历或然反事实思维的基础上,再经历任一种反事实思维都能验证形成个体的不公平感判断;(3)单因素模型:经历任一反事实思维成分都能形成个体的不公平感判断。然而,少有研究关注到不公平感类型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研究一探讨了不公平感类型在不公平感判断的反事实思维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二通过改进反事实思维操纵方法进一步探索研究问题。研究一以405名本科生为被试进行3(或然反事实思维:无VS.低VS.高)x2(可然反事实思维:低VS.高)x2(应然反事实思维:低VS.高)组间情境实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或然反事实思维对结果不公平感的主效应显著,可然反事实思维对人际不公平感的主效应显著,应然反事实思维对程序不公平感的主效应显著,其他主效应及所有交互效应都不显著。这表明:不公平感判断的反事实思维过程是单模型的,且受到不公平感类型的调节。具体而言,形成结果不公平感判断只需要经历或然反事实思维即可,形成人际不公平感判断只需要经历可然反事实思维即可,形成程序结果不公平感判断只需要经历应然反事实思维即可。研究二以284名本科生为被试进行2(或然反事实思维:低VS.高)x2(可然反事实思维:低VS.高)x2(应然反事实思维:低VS.高)组间情境实验。方差分析结果与研究一一致。具体而言,削弱或然反事实思维则结果不公平感判断降低,削弱可然反事实思维则人际不公平感判断降低,削弱应然反事实思维则程序不公平感判断降低。以上研究结果为不公平感判断的反事实思维过程的研究争议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法,丰富了公平理论的研究。本文从人-情境交互视角对研究一、二的不一致结果进行讨论。本文还从研究变量、研究情境和研究范式三方面的扩展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与问题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本文对印象管理在面试中的匹配进行了研究。文章探讨了招聘者在面试过程中对应聘者印象管理的知觉程度和对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面试中印象管理的作用过
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了使创造教育能够健康地发展,我们需要研究创造教育目标问题。本文从创造教育的基本概念出发,以
本研究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广福镇小学作为个案,通过运用调查、问卷、访谈和文献等方法,从对象、数量、流向、方式、类型、动机和发展趋势七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进
前瞻记忆是指对将来要完成的活动和事件的记忆,是近十几年来记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前瞻记忆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萌芽阶段,Freud和Lewin等研究者在著作中提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