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预浸料固化动力学及其层合板性能的研究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n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长期以来以其比强度高、比模量大、热膨胀系数低、可设计性强、抗疲劳性好、耐腐蚀和结构尺寸稳定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飞行器的本体结构、太阳能电池板和天线等多功能结构件以及无人机和微电子设备等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由于其导热和耐高温性能较差等缺点,越来越难以适应电子信息时代高频率和高集成化发展的要求。另外,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低速冲击下容易出现基体开裂和分层,使其应用领域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协同提高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和层间韧性就成为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本课题从环氧树脂基预浸料的固化动力学出发,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动态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和层间韧性进行研究,获得了高导热和高韧性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实现了“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构想。对层合板的导热和层间增韧机理进行分析,为高附加值复合材料产品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利用n级反应固化动力学方程和T-β外推法得出了E-玻纤和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的最佳固化工艺。采用模压工艺分别制得[0]10、[+45/-45]5s和[0/90]5s复合材料层合板,并对其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玻纤和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的固化工艺分别为120℃/60 min+160℃/30 min和130℃/60 min+160℃/30 min。[0]10、[+45/-45]5s和[0/90]5s碳纤维/环氧树脂层合板的弯曲强度分别为1378 MPa、97 MPa和689 MPa,比E-玻纤/环氧树脂层合板高出254%、34.5%和229%。碳纤维的高强度和高模量以及0°方向纤维数量使得[0]10碳纤维/环氧树脂层合板综合性能最佳。因此,以[0]10碳纤维/环氧树脂层合板为研究对象,对其导热和层间韧性展开研究。为获得高导热树脂基复合材料,采用层间涂层-模压工艺制备了不同含量六方氮化硼(h-BN)涂层[0]10碳纤维/环氧树脂层合板,并对其力学、动态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和导热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N涂层的加入可以提高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当BN含量为7%时,25和100℃下层合板的导热系数分别达到0.89和0.99 W·m-1·K-1,与未改性层合板相比分别提高98%和102%;当BN含量为10 wt%时,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的热降解起始温度Tinitial达到370℃,比未改性预浸料提高10℃。均匀分散在层间树脂中的BN颗粒,构筑成致密的“导热通路网”使层合板导热性能提高。然而,BN导热填料的加入会降低层合板的弯曲强度和层间断裂韧性,因此有必要在提高导热性能的同时提高层合板的层间韧性。为协同提高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和层间韧性,采用层间涂层-模压工艺制备了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聚醚醚酮(PEEK)及其协同增韧填料改性[0]10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合板,并对其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层合板的层间增韧和导热机理。结果表明协同填料可以明显地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和导热性能。0.5 wt%MWCNTs+2 wt%PEEK/层合板的Ⅱ型层间断裂韧性、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达到1404 J/m2、1513 MPa和277 k J/m2,与未改性层合板相比分别提高81%、9.8%和42%;25和75℃下,0.5 wt%MWCNTs+2 wt%PEEK+3 wt%BN/层合板的导热系数分别达到0.96和1.07 W·m-1·K-1,与未改性层合板相比分别提高113%和118%。均匀分散在树脂中的MWCNTs和PEEK可以起到增韧树脂、提高纤维和树脂粘结强度以及阻碍和偏转裂纹的作用,使得层合板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另外,填料间可以构筑致密的“导热通路网”,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其他文献
城市交通发展到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新时代,将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与智慧交通相结合,能够显著改善城市发展中的交通拥堵问题。随着电警、卡口等视频监控设备的增加,交通基础数据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日趋智能的精细化交通管理提供了驱动力。但是,传统的交通数据处理方法无法适应快速增长的数据量,交通卡口数据背后蕴藏的交通信息亟需统一的流程处理框架和应用手段去分析和实践。针对卡口数据的应用问题,本文结合
在所有工业发展过程中,发展与环保永远是辩证统一的。纵观汽车发展史,传统汽车所需燃料以及尾气的排放无疑体现了传统汽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排斥,而节能、无污染的电动汽车的出现,使得汽车工业与环境保护之间能够以相互促进的方式发展。新型的双电机四驱电动汽车以其简单的构架综合了集中控制电动汽车与分布式电动汽车的优点,成为国内外学者与企业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双电机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在行驶过程中车辆发生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具有高的能量转换速率和低的环境影响性等优势。目前,为了降低电池材料的成本以及延长设备工作寿命,中低温化是其主要发展趋势。阴极材料是决定整体电池性能的重要部分之一。但是,降低工作温度的同时,阴极极化损耗随之增加,氧还原反应(ORR)催化活性降低,相对较慢的阴极动力学限制了电化学性能的提高。La0.8Sr0.2Fe O3-δ(L
作为我国汽车产品行业快速增长的创新动力和世界汽车工程学科研究的发展热点,智能车辆的研发融合了多种学科,现已成为包括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执行控制以及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型综合性驾驶系统。其中,智能车辆的运动控制是实现车辆自主行驶的关键环节,为了使车辆按照预期规划的轨迹安全行驶,智能车辆需结合当前车辆周围环境和车体自身的姿态、车速等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做出决策,并分别向油门踏板、制动踏板及转
齿轮箱可以调节转速,在重载、高速、化学腐蚀等条件下长时间工作,齿轮会发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齿轮折断最终导致齿轮箱报废。若在齿轮失效之前及时更换发生故障的齿轮,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为了探究齿轮缺陷出现以后,不同载荷条件下齿轮磨损状态,以及缺陷点附近磨损迁移变化情况,本文利用油液分析技术辅助以振动波形分析,对不同负载下的缺陷齿轮磨损衰退过程的演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SOLIDWOR
智能车是未来车辆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技术涉及面广,包含车辆、控制、通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在城市道路环境中,通常应用视觉检测、精确定位等方法就能够很好地满足自动驾驶车辆的环境感知需求,但在车辆拥挤的城区路况中车道线被拥挤的车流所遮挡,而车辆定位也会因城区道路的多路径效应严重影响其定位精度。在城区结构化道路车辆拥挤的情况下,常规的方法无法满足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行驶需求,本文基于视觉检测技术,通
烧结钕铁硼作为常见的永磁材料之一,是由钕、铁、硼组成的四方晶系晶体,具有很高的磁能积。该材料的优点是制作成本低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等;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脆性大、难加工、热稳定性差。烧结钕铁硼属于典型的难加工材料,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加工困难。国内外学者对烧结钕铁硼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后的磁学性能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烧结钕铁硼材料的特点,利用电火花加工的非接触式加工方式,将磁场作为辅助手段,实现烧结钕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需求量越来越大,电网的电压等级、系统容量等正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年来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发展,对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运行经验表明,大多数输电线路事故是由于雷击输电线路或杆塔引起跳闸所致的。降低输电线路的接地电阻是降低雷击跳闸率的有效措施。对于接地电阻超标的杆塔,许多降阻措施具有良好的降阻效果,但是在施工时需进行长距离开挖、占用杆塔周围大量土地,有时需
在碰撞发生时,汽车车身中的薄壁结构在瞬间增大的冲击力下发生压溃变形,有效的吸收了绝大部分能量,从而达到保护驾驶员的目的。因此,提升薄壁结构的耐撞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结构仿生学近年来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樟子松的启发,本文结合结构仿生学的思想,设计了新型多胞薄壁结构,采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该类结构在轴向加载作用下的耐撞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耐撞性较好的薄壁结构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考
金属零部件的失效往往源于磨损、腐蚀和划伤等表面损伤,因此,实现对零部件表面损伤的修复对资源的节约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铜合金因其具有导热性好、高温易氧化以及对激光吸收率低的特性,使其零部件的修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电火花沉积技术(Electro-spark deposition,ESD)由于具有对母材热输入小、成形层与基体呈冶金结合并且便携易操作的特点,常被用于零部件的表面修复。本课题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