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的环境质量评价与比较 ——以重庆和成都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St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高度集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城市环境质量也相应出现退化趋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造成威胁。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探究其内在驱动因素,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当前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原城市,而较少关注山地城市。但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山地城市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空气和水体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鉴于此,文本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活质量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物理环境、建成环境和自然灾害三个维度为基础的城市环境质量分析框架,并选取了归一化植被指数、空气质量指数、路网密度等8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综合利用遥感图像、在线地图数据、地面监测数据、城市规划资料、统计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采用IDW插值法、单通道算法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然后进一步探究城市环境质量与地形地貌、城市形态、人口分布的关系,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构建了城市环境质量的三维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在本底环境的自然限制之下,物理环境、建成环境和自然灾害三个维度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城市环境质量的分析框架。并从物理环境方面选取了归一化植被指数、空气质量指数、路网密度和城市热岛强度4个指标,建成环境方面选取了工业用地比例、不透水面比例和容积率3个指标,自然灾害则主要考虑了洪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构建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对物理环境、建成环境和自然灾害三个维度的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各维度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受到城市地形地貌和发展格局的影响。受重庆山水阻隔的地形限制和“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影响,各指标大多呈现“多中心、镶嵌状”格局;平原地形和早期“圈层式”发展格局导致成都各指标大多呈“饼状、圈层式”格局。具体来看,城市核心区和工业区的植被覆盖率相对更低,相对应的不透水面比例和城市热岛强度则更高,例如重庆的鱼嘴组团、茶园组团,成都的龙泉驿、温江区等;成都三环以内,重庆的解放碑、观音桥、南坪等城市核心区域大多建筑密集、交通拥堵严重、空气质量差。重庆的洪灾威胁主要来自长江和嘉陵江流域的水位线上升,成都的城市内涝灾害则更加严重。第三,重庆和成都的城市环境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结果明显不同。重庆城市环境质量指数较高的交通小区主要分布在两江沿岸、人和、北碚和大学城片区等地,较低的交通小区则主要分布在鱼嘴、茶园、西永、大渡口和唐家沱等工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总体呈现出“马赛克”镶嵌式格局;成都城市环境质量指数较高的交通小区主要分在四环沿线区域和南部的天府新区,而龙泉驿区、温江区等周边工业密集区域和三环以内区域的城市环境质量指数都相对较低,呈现一主多副的“卫星城镇”格局。第四,城市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市的地形地貌、发展模式和人口分布密切相关。山水格局和平原风貌既是城市环境的宝贵资源,又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制约因素。临近山体、河流、森林、湿地的交通小区,大多具有较高的城市环境质量指数。但对山地城市而言,山体阻隔则可能会加剧其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城市热岛;缺乏自然要素限制则可能导致平原城市的“摊大饼”式发展,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环境质量指数具有显著影响,多中心发展鼓励城市内部实现良好的职住空间匹配,有助于减缓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但城市主/副中心之间的粘滞发展,则可能对城市绿化带造成侵蚀,导致景观破碎等新的环境问题。成都的人口分布与城市环境质量指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人口高度集聚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重庆的人口分布与城市环境质量指数之间相关性并不明显,这与重庆作为工业重镇,工业污染严重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早期建筑由于实例遗存匮乏,仅通过考古学和建筑学学科领域所能获得的早期建筑空间形式、构件形态等信息并不完整,也无法回答早期“建筑形式原型”产生的具体原因。中国古文字作为“活化石”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其象形的构字方式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文字和建筑作为符号都能通过其形式表达意义,基于人类学家提出的“联系性宇宙观”与先民建构的“宇宙时空观念”,本文希望通过古建筑文字
金属锰作为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基础原料,被称为“工业味精”,其可持续发展模式影响着我国现代工业发展的进程。然而,由于当前金属锰生产工艺及资源回收技术的限制,产生了大量固体废弃物电解锰渣,且在填埋过程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研究发现,电解锰渣及其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的氨氮、锰离子以及难处理的各种复盐,可迁移离子随雨水或地表水进入周边环境后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因此,实现复盐分解、去除或固化电解锰渣中的氨氮和锰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车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自动驾驶汽车近几年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自动驾驶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可以减少拥堵,提高出行效率。高精度地图技术是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自动驾驶真正落地的关键一步,研究如何利用传感器建立道路环境的高精度地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了高精度地图建立方法,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建图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电动轮椅车搭建
我国煤矿多为瓦斯矿井,瓦斯灾害时有发生,对高瓦斯煤层进行瓦斯抽放是预防煤矿瓦斯灾害的主要措施,煤矿钻机作为瓦斯抽放钻孔作业的关键技术装备,对于防治瓦斯灾害、保障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煤矿钻机的智能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在实际的钻孔作业过程中,司钻人员往往依据钻进速度、返渣类型、返水颜色等特征来对所钻地层的煤岩类型进行判断,并依据个人经验来调整钻机的钻进参数。这不仅要求司钻人员
儿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明传承的保证,是民族、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国际社会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发布了《儿童权利公约》,并进一步推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CFC)的倡议,以号召各国尊重儿童权利,共同创建安全、包容、充分响应儿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区。我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少年儿童群体的国家,近年来也积极响应,并相继出台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以保障儿童权利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因其具有高转换效率、高波形质量、低开关损耗等显著优点,已成为柔性直流输电领域的主流换流器拓扑。当MMC所连交流系统发生不对称故障时,易造成柔直系统闭锁或停运,影响其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研究交流系统不对称故障对柔直系统的影响机理及故障下的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价值。本文以减小或消除威胁柔直系统稳定运行的因
锚杆支护系统是煤矿巷道常用的支护技术手段,其稳定性和耐久性是评价支护可靠性的关键。目前,围岩强度和采动诱发的循环扰动荷载对锚杆支护系统的影响尚无明确的认识,因此,本文采用室内拉拔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围岩强度和循环扰动荷载对锚杆锚固黏结界面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以期提升对深部复杂环境中锚固系统荷载传递机制的认识。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拉拔荷载下围岩强度对锚固黏结界面力学响应特性的影
2012年“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以及2015年国办要求中明确强调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要求,2030年的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未来我国的城市功能将得到良好的改善。因此在透水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上投入更多精力。透水混凝土力学强度与透水性能相互制约,一定程度限制了推广使用,同时,透水混凝土是一种半脆性材料,具有高连通孔隙率、渗
架空地线对于保障输电塔塔体设备及输电导线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但其长期受酸雨及酸沉降物侵蚀导致腐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研究架空地线腐蚀行为并探究腐蚀程度评价方法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工程意义。论文以热镀锌架空地线为研究对象,通过中性盐雾试验形成不同腐蚀程度架空地线,研究3.5%NaCl、饱和Na2SO4及磷酸盐三种不同电解质体系中架空地线的腐蚀行为,揭示架空地线不同腐蚀程度与电化学参
全氟化合物(PFCs)是一种在不粘涂层、食品包装材料、表面活性剂、灭火泡沫等方面都具有广泛应用的化合物,具有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以及防水防油的性质,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显示出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目前,在地表水、地下水、沉积物、空气灰尘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发现了PFOA(全氟辛酸)、PFOS(全氟辛烷磺酸)等多种PFCs,这表明其在环境中的充分暴露。不仅如此,在人体的血液、尿液以及母乳中均能够检测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