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原发性痛经是年轻女性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以经行小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近年来,随着蜂针疗法临床及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越来越广,但蜂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甚少,临床上应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的研究更是空白,相关的机理研究也尚未明确。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蜂针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观察,探讨该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可能机理,为蜂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实践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中选取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蜂针治疗组30例和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30例。蜂针治疗组:选取脾俞、肝俞、肾俞、次髎等穴位。第1次治疗均用1只蜜蜂螫刺双侧足三里,第2-5次均用1只蜜蜂螫刺1穴(双侧),第6-9次增加至2只蜜蜂螫刺1穴(双侧),第10次后增加至2-4个蜜蜂螫刺2穴(双侧)。药物治疗组:于第1次月经周期痛经第1天开始,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0.3g,每日2次,连服3d;以后于每次月经来潮疼痛时开始口服药物,连服3d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停止治疗。分别记录第1次月经周期干预后患者治疗后5min、10min、15min、20min、25min及30min痛经症状的缓解情况、治疗前后总积分等。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蜂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近期愈显率为80%,治疗结束3个月随访有效率为86.7%,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6%,近期愈显率为63.3%,治疗结束3个月随访有效率56.7%。经卡方检验,蜂针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药物治疗组30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蜂针治疗组30例均出现局部反应(表皮疼痛、局部皮丘、红肿、瘙痒、色素沉着),出现全身反应者有8例,占26.7%,其中发热4例,麻疹1例,淋巴结肿大1例,头晕2例。经卡方检验,二组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均可以改善患者痛经症状,尤其是缓解患者经行小腹疼痛,其中蜂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且取效较药物组快捷。蜂针疗法操作简便易行,虽有一定的过敏反应,但在严密预防及监测下可控制在患者耐受范围内,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