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且数量众多。明清时期全国大小不一的城池有数千座,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古城墙曾经遭受过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被大规模拆除。现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历史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中的古城墙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系统研究我国古城墙保护的理论,对指导和推动今后的城墙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中国古城墙的起源、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对古城墙的类型、组成体系、建造材料、技术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归纳,系统地建立了研究所需的背景平台。继而在回顾我国古城墙保护历程的基础上,论文针对现今城墙遗存的情况,提出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价值体系、相关法规、文物保护三方面阐述了城墙保护的理论基础。如何通过古城墙的保护,把这古老的城市元素溶入现代社会中,在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问题间建立相融并存的可行性是本文重点探讨研究的内容。论文从社会、历史、经济、生态、建筑、环境等多角度对选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原则、保护方法和实施对策。本研究最终认为:(1)我国古城墙的保护应当基于其多元的价值体系。全面而理性地认知城墙的历史、文化、情感和使用价值是发展和完善城墙保护的动力,城墙保护需要从社会总体需求考虑各价值的关系,而保护实践体现价值维度的最佳方式则是各种价值合理、适度的展示。(2)真实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是古城墙保护的三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从微观层面出发,更多针对的是城墙本体的维修保护而言;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从宏观的保护层面出发,协调城墙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3)古城墙保护应当建立动态整体的保护观,从保护的总体规划、本体维修和周围环境整治三方面着手,探讨具体的保护利用措施和方法,把城墙保护纳入到了城市的发展建设中。(4)从法规保障、公共政策和人为制约因素三个方面提出城墙保护实施运作的策略,建议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复合的管理机制和灵活的激励机制,并对参与城墙保护的政府决策者、专业人士和公众做出相应的要求。古城墙保护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的理论总结和整理应该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由此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论文的最后部分结合具体的古城墙保护实践和实例,对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