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理论是在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有: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等。概念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或概念来理解另一类事物或概念。一个概念隐喻由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组成。始源域通常是具体且易于理解的概念,目标域为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概念隐喻的认知是通过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来完成。我国对涉及政治和军事相关的新闻标题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一系列中日冲突事件中中美新闻标题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以Lakoff和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批评话语分析中关于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自2012年9月日本东京都“购岛事件”以来中美关于中日冲突的新闻标题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分析概念隐喻的使用规律、中美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异同点,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概念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概念隐喻在中美关于“中日冲突”的新闻标题中的使用情况如何?(2)中美关于“中日冲突”的新闻标题中的概念隐喻有哪些异同点?产生异同点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概念隐喻在中美关于“中日冲突”的新闻标题中有哪些功能?本文分析所选择的新闻标题来自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和中国日报网站。自2012年日本购岛事件以来,中日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冲突,包括:钓鱼岛争议,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以及中日美三国在钓鱼岛相关海域的一系列活动。因此作者分别将“钓鱼岛”,“靖国神社”,“日本首相安倍”,“防空识别区”等作为关键字,通过网站的搜索引擎查找与中日冲突相关的新闻报道(为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客观性,“尖阁诸岛”也被作为语料搜集的关键字)。所收集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除去重复报道,共98条中国日报新闻标题和98条时代周刊新闻标题被选为本文语料。通过语料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1)概念隐喻在中美新闻报道的标题中应用广泛。概念隐喻在中国日报的标题中使用比例高达76.5%,在时代周刊中比例为74.5%。应用较为广泛的概念隐喻分别是:容器隐喻、人体隐喻、战争隐喻、服饰隐喻、博弈隐喻和上下隐喻。(2)概念隐喻在中美新闻标题中的应用存在相似之处。由于人类的大脑结构以及身体体验存在相似性以及各文化之间的融合,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体隐喻和上下隐喻在中美标题中应用比例相似。但同时由于中美文化之间依然存在的差异以及双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分析发现虽然中美新闻标题中有相似概念隐喻但是具体内容不同;另外,戏剧隐喻和市场隐喻仅存在于中国新闻标题中,博弈隐喻的使用比例相差较大,分别在中国日报和时代周刊所占比例为1.2%和9.8%(3)概念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功能包括劝说、激励、过滤、简化以及桥梁作用。但由于使用者的目的以及情况不同,概念隐喻的作用不完全相同。通过对比发现中国日报新闻标题偏重于简化功能,美国时代周刊同时偏重简化功能和过滤功能。本研究对英语语言教学以及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英语学习者和英文爱好者对英语新闻的理解,并且对翻译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另外,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新闻标题的概念隐喻研究。同时为读者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清楚地认识新闻标题中的政治立场以及暗含的意识形态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