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子分型的探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ying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研究中心(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对子宫内膜癌的分类提出了革命性的见解,根据整合基因组特点,TCGA将子宫内膜癌重新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但是由于分子分型检测方法繁琐且费用昂贵,不便于在临床工作中常规开展,因此积极探索可用于临床的简化分型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许多研究小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文献阐述替代TCGA分子分型的检测方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较为实用的检测方法:主动分子风险分类法(The Proactive Molecular Risk Classifier for EC,ProMisE)方案和Parra-Herran方案。综合两种替代方法共同点,发现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MMR蛋白和P53蛋白可大致分辨出MSI-H型和CN-H型(P53突变型)子宫内膜癌,POLE超突变型无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识别。但是近来有研究发现预后较好的POLE超突变型及MSI-H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增多现象较为常见。在排除MSI-H型之后,应首先考虑为POLE突变亚型。关于肿瘤周围淋巴细胞的数量评估方法采用Galon及其同事提出的IMMUNOSCORE方法(标记CD3和CD8),该方法在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中被证明是一个提示预后的强有力工具,在肝细胞癌和口腔鳞状上皮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预后的研究中,也得到较好应用。目的根据分子分型POLE突变组和MSI-H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瘤周淋巴细胞增多现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子宫内膜癌标记MMR,P53,同时标记CD3和CD8进行淋巴细胞计数试图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组,并且分析免疫组化分组和传统分组两种分类方法不同分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初步探讨免疫组化简化分子分型方法是否可以取得与分子分型相似的预后结果。方法通过查询病理诊断报告系统,共收集180例标本,其中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理科146例,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9例,鼓楼医院病理科25例。制作组织芯片,同时进行MMR、P53、CD3和CD8免疫组化染色,根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按照MMR-IHC、CD3和CD8免疫计分(IMMUNOSCORE,I评分)、P53-IHC结果顺序依次分组。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筛选出180例。患者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56.97±10.86岁,术后随访时间7-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1.14个月。2.单纯依靠形态学分组的比较三组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鳞化、分期、子宫浆膜受累、淋巴结转移、大网膜转移、肌层浸润、附件受累、脉管侵犯、复发、转移、预后存在差异。高-中分化EEC的1,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Logrank P<0.05,低分化EEC预后较SEC好,但两组差异不明显。3.依据免疫组化分组的比较180 例病例被分为 4 组。MSI-H 组 83 例(46.1%),TILs-H 组 59 例(32.8%),P53abn组13例(7.2%),无特点组25例(3.9%)。四组间的肿瘤大小、分期、子宫浆膜受累、宫颈间质受累、大网膜转移、肌层浸润、脉管侵犯、预后存在差异。依据免疫组化特点分组的4组中,TILs-H组预后最好,其次是MSI-H组,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MSI-H组预后优于无特点组,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53abn组预后最差。4.两种分类方法的比较MSI-H组以高-中分化EEC为主;TILs-H组以高-中分化EEC为主;P53突变组主要是低分化EEC;无特点组包括低分化EEC和SEC。同时具有MSI-H、TILs-H和P53突变的有2例。同时具有MSI-H和P53突变的病例有1例;同时具有MSI-H和TILs-H的病例有39例;同时具有TILs-H和P53突变的病例有1例。采用诺莫(nomogram)模型进行模型预测准系数Cindex对比。发现病理组织学分组略优于免疫组化简化分组方法,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1尽管免疫组化简化分组可能不能完全反映TCGA分子分型,但免疫组化分组与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形态学分化较差,但TILs-H预后较好,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免疫组化简化分组方法和病理组织学分组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两种分组方法与预后的关联性并无统计学差异,但当形态学分类较为困难时,应用免疫组化分组,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指导预后及治疗。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和新兴医疗理念的兴起,医用可降解植入材料,特别是可降解金属材料,正逐渐成为医用植入材料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继镁基和铁基材料之后,锌及其合金凭借适中的降解速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发展成为另一种极具潜力的医用可降解金属材料。然而,纯锌较差的力学强度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选择合适的合金化元素,使锌合金强度提高的同时,又不显著的牺牲(甚至提高)其塑性和加工性能——使细丝
背景:本文与扬州大学合作,课题来源于江苏省2015年科技计划项目(BE2015711):受限空间中基于虚拟映射和触觉反馈的颌骨精确手术导航。由中大医院提供患者头部CT扫描数据,扬州大学自主研制的软硬件系统进行模型实验。随着人们爱美和崇尚美的精神需求地日益增加,对面容的整形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要求改善下颌角肥大,塑造“瓜子脸”的求美者日益增多。下颌角截骨手术效果明确,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口内入
目的:通过对肝细胞肝癌患者实施门静脉栓塞或结扎的二步肝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预先门静脉栓塞或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在肝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及残余肝增长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胰中心采用门静脉栓塞或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治疗肝细胞肝癌16例,其中无肝硬化病例9例、肝硬化病例为7例。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手术前后预计残余肝体积、肝功能指标(
癌症的精准识别诊断是其有效治疗的关键。我们课题组提出的癌细胞或其病变组织的原位合成生物自组装成像的新方法具有低成本、精准高效且生物友好等特点。外泌体是从不同类型的细胞中释放的细胞外囊泡。直径为100nm左右的微型囊泡外泌体目前在各相关学科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作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工具,外泌体可作为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诊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外泌体的性质与释放它的细胞类型与环境密切相关。外泌体含有大量蛋白
背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脂质沉积、进而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最终引发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且复杂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opnea syndrome,OS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由于当冠心病合并OSAS时会显著加重患者病情,严重影
循环肿瘤细胞从恶性肿瘤上脱落,进入人体循序系统中并迁移到人体的其他器官,形成癌症转移和扩散,最终导致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从外周血中分离罕见的循环肿瘤细胞被认为是一种无创的液体活检技术,对于癌症的治疗效果评估、个性化治疗、癌症的早期诊断及癌症药物的筛选研发等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人体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数目极其稀少,平均每十亿个血细胞才有一个循环肿瘤细胞。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实现循环肿瘤细胞
错牙合畸形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患者通过正畸治疗来改善口腔健康和面部外观。正畸治疗通过矫治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颌骨,引起牙槽骨改建等一系列牙周组织反应,进而促使牙齿移动。因此,在口腔正畸领域,研究牙周组织力学特性及面部颌骨的生物力学行为,是推动正畸治疗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本文基于电子散斑干涉技术(ESPI)高精度、非接触式、全场实时测量的特点,利用时间相移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对面部颌
尽管在广泛的病理研究领域进行了显著的引领潮流的创新,但在地球上癌症的增长仍然是一个令人生畏的问题。癌症在晚期被发现时是不治之症,然而,如果能在其初期进行诊断时,就很有希望修复这种疾病。显然,癌症的最初症状是不确定的,而且,常规的病理检查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而且检测灵敏度较低。因此,癌症早期诊断关键要找到一个有用的,快速和准确的检测方法。原位生物合成的纳米簇为致癌细胞成像提供了一种新的诊疗方法。更
学位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均排名前列,严重威胁人类健康。GC在我国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五年生存率的特点,尤以我国西北地区高发,给我国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GC的发生涉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
目的以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电化学免疫传器检测面临的检测复杂、灵敏度较低和多为单靶标分析等问题为切入点,选取双表达淋巴瘤的生物标志物C-myc和Bcl-2蛋白为目标物,拟从稳定的识别元件固定载体、信号标志物及二者的协同信号扩增着手,建立系列具有较高灵敏度、稳定性和选择性的单一和联合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的电化学免疫传感新方法,为生物样本中痕量物质识别及定量检测提供高效、精密、准确的方法学基础,有效提高淋巴瘤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