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错牙合畸形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患者通过正畸治疗来改善口腔健康和面部外观。正畸治疗通过矫治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颌骨,引起牙槽骨改建等一系列牙周组织反应,进而促使牙齿移动。因此,在口腔正畸领域,研究牙周组织力学特性及面部颌骨的生物力学行为,是推动正畸治疗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本文基于电子散斑干涉技术(ESPI)高精度、非接触式、全场实时测量的特点,利用时间相移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对面部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牙合畸形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患者通过正畸治疗来改善口腔健康和面部外观。正畸治疗通过矫治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颌骨,引起牙槽骨改建等一系列牙周组织反应,进而促使牙齿移动。因此,在口腔正畸领域,研究牙周组织力学特性及面部颌骨的生物力学行为,是推动正畸治疗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本文基于电子散斑干涉技术(ESPI)高精度、非接触式、全场实时测量的特点,利用时间相移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对面部颌骨开展三维应变实验研究,以及利用ESPI离面振动测试系统测量人体牙槽骨的弹性模量值,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介绍了电子散斑干涉技术(ESPI)变形测量的基本原理,以及在静态变形测量中常用的相移技术与滤波技术等。详细论述了基于时间平均相减模式的ESPI振动测量原理,以及振动测量中常用的振幅波动法、扫频共振法,并提出本实验所搭建的EPSI离面振动测量系统与实验具体的操作方法。2、利用双散斑干涉测量系统,基于时间相移剪切散斑干涉技术,模拟口腔咬合状态,对相同载荷作用下的干尸头骨进行三维应变测量研究,获得与离面变形导数/、/和面内应变分量/、/、/及/相关的相位图。以下颌骨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各应变分量的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3、通过ESPI离面振动测量系统,提出了新型牙槽骨弹性模量测量方案,并应用有限元方法验证试验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对实验模型进行设计优化。研究了不同湿度状态、牙位及牙根层面对牙槽骨弹性模量的影响,以及分析了试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其他文献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变,我国在深化行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后,城管部门开始拥有了执法的自主权,但在某些专业领域仍需联合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共同解决城市治理方面的问题。城市规划认定函复行为,产生于改革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背景之下,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应行政执法部门的函请对相关建筑设施的性质
作为一类新型二维材料,MXenes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高金属导电率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等优势,近来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目前,MXene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碳化钛,鲜有对氮化钛(Ti2N)的研究。因此,本文围绕Ti2N的制备及其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制备了Ti2N纳米片,电镜等表征结果表明它具有单层或少层的结构,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备了金-氮化钛(Au-Ti2N)复合纳米材料,
镁合金由于其在人体内过快的降解速度并不适合直接作为生物医用材料植入人体内,为了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表面处理。此外,现有的镁合金体外模拟降解实验大多为静态浸泡降解实验,而人体实际生理环境会对服役的镁合金器械产生低频动态载荷作用,并直接影响其降解速率和降解机制,因此,研究模拟生理应力环境中镁合金及其涂层的降解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AZ31B为主要研究对
目的:观察术中是否加用补片修补对腹腔镜食管裂孔疝术后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通外科收住的因食管裂孔疝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自2017年3月起开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队列研究,截至2019年12月共计纳入病例数69例,患者均行经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加胃底折叠术(短松Nissen术式),自然将其分为A、B两组,A组术中单纯缝合修补裂孔,B组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和新兴医疗理念的兴起,医用可降解植入材料,特别是可降解金属材料,正逐渐成为医用植入材料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继镁基和铁基材料之后,锌及其合金凭借适中的降解速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发展成为另一种极具潜力的医用可降解金属材料。然而,纯锌较差的力学强度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选择合适的合金化元素,使锌合金强度提高的同时,又不显著的牺牲(甚至提高)其塑性和加工性能——使细丝
背景:本文与扬州大学合作,课题来源于江苏省2015年科技计划项目(BE2015711):受限空间中基于虚拟映射和触觉反馈的颌骨精确手术导航。由中大医院提供患者头部CT扫描数据,扬州大学自主研制的软硬件系统进行模型实验。随着人们爱美和崇尚美的精神需求地日益增加,对面容的整形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要求改善下颌角肥大,塑造“瓜子脸”的求美者日益增多。下颌角截骨手术效果明确,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口内入
目的:通过对肝细胞肝癌患者实施门静脉栓塞或结扎的二步肝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预先门静脉栓塞或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在肝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及残余肝增长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胰中心采用门静脉栓塞或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治疗肝细胞肝癌16例,其中无肝硬化病例9例、肝硬化病例为7例。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手术前后预计残余肝体积、肝功能指标(
癌症的精准识别诊断是其有效治疗的关键。我们课题组提出的癌细胞或其病变组织的原位合成生物自组装成像的新方法具有低成本、精准高效且生物友好等特点。外泌体是从不同类型的细胞中释放的细胞外囊泡。直径为100nm左右的微型囊泡外泌体目前在各相关学科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作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工具,外泌体可作为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诊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外泌体的性质与释放它的细胞类型与环境密切相关。外泌体含有大量蛋白
背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脂质沉积、进而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最终引发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且复杂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opnea syndrome,OS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由于当冠心病合并OSAS时会显著加重患者病情,严重影
循环肿瘤细胞从恶性肿瘤上脱落,进入人体循序系统中并迁移到人体的其他器官,形成癌症转移和扩散,最终导致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从外周血中分离罕见的循环肿瘤细胞被认为是一种无创的液体活检技术,对于癌症的治疗效果评估、个性化治疗、癌症的早期诊断及癌症药物的筛选研发等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人体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数目极其稀少,平均每十亿个血细胞才有一个循环肿瘤细胞。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实现循环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