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酸化对水稻氮素吸收和生长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fafaa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酸化因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带来影响而被广泛关注,而水稻的栽培方式及高投入的农业生产使得农田土壤酸化加速,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品质的问题更为农业工作者所重视。本文以盆栽的试验方法,设定4个处理:CK(pH 7.07)、T1(pH6.04)、T2(pH5.02)和T3(pH4.07)进行水稻盆栽试验,通过测定水稻的农艺性状,研究土壤酸化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水稻中氮素含量的测定,研究土壤酸化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在水稻中分配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生育期水稻根系形态、SPAD和氮代谢酶及N2O排放的测定,研究土壤酸化影响水稻氮吸收的因素,进而对其机理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T1处理水稻在拔节、开花和成熟期氮积累量最高,分别为848.42、980.69和1316.27(mg·pot-1),比同生长期 T2 处理分别高了 21.01%、16.52%和15.74%。各处理水稻中的氮素在各器官中累积和分布因生长期不同而呈不同特点,茎中氮素积累量为开花期>拔节期,其增幅分别为9.17%~28.9%;叶中氮素积累量T2和T3处理为开花期>拔节期,增加了 12.82%和5.02%;CK和T1处理为开花期<拔节期,分别降低了 15.48%和19.85%。各处理穗部氮素积累量为T1处理最高,比CK、T2和T3处理高出2.29%、23.83%和24.66%。由此说明,土壤酸化降低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且对氮素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带来影响。(2)各处理水稻不同器官氮素的转运,茎和叶片氮转运量T1处理分别比CK、T2和 T3 处理高出 13.27%、10.83%、23.66%和 23.75%、45.43%、32.49%,穗部氮增加量T1处理最高,比CK、T2和T3穗部氮增加量高出7.03%、27.35%和27.21%。各处理中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呈现出: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为T1>CK>T2>T3,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贡献率为T1>CK>T3>T2。土壤酸化使氮素在水稻中转运过程受阻,进而影响到水稻对氮素的利用吸收。(3)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以茎和叶中T1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最高,分别为65.86、114.96和86.55、90.48(μg-1·h-1),拔节期茎叶谷氨酸合成酶最高的处理为T1,分别为17.91和33.63(μmol·g-1·h-1)。穗中T1处理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均最高,比CK、T2和T3处理高出5.62%、7.70%、13.81%,13.18%、7.53%、23.92%,7.68%、30.94%、39.54%,20.83%、47.22%、34.88%。因此,土壤酸化影响到水稻中酶的活性,使得氮素的同化过程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4)土壤中N2O累积排放量随着土壤酸碱度的降低而减少,相对于CK处理,T1、T2和T3分别降低20.11%、41.83%和58.74%。与CK处理相比较,T1、T2和T3处理氮表观损失和氮素盈余分别高出37.21%、20.93%、2.3%和11.67%、11.67%、33.33%。说明土壤酸化降低了水稻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增加氮素流失的风险。(5)成熟期T1处理生物量最高,比最低处理T2高了 29.57%。水稻株高孕穗期达到最高,其中株高最高为T1处理,比最低株高的处理T3高出10.25%。不同时期SPAD测定结果显示,当土壤pH低于6.04时,叶片中的SPAD表现为先抑制后增加趋势;水稻根部形态在不同生育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即拔节和开花期单茎根总长CK和T1处理最高,分别达到878.13和1769.36(cm)。拔节和开花期单茎根表面积T1和CK处理最大,分别为131.87和278.36(cm2)。拔节期和开花期单茎根体积和单茎根平均直径T1和CK处理最大,分别为1.74、3.13(cm3)和0.10、0.19(mm)。土壤酸化影响水稻生物量积累,改变水稻根系形态和生长进程。(6)水稻产量T1处理最高,最低的为T2处理,T2比T1降低了 13.77%。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土壤酸碱度不同也影响到水稻蛋白质、碱消值和胶稠度,相比T1处理,T2和T3蛋白质、碱消值和胶稠度降低幅度达5.93%、8.09%,14.95%、11.28%和6.63%、7.43%。土壤酸化使得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降低。
其他文献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Low-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LMW-GS)是小麦种子储藏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麦的营养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LMW-GS基因位于Glu-3位点,该位点基因拷贝数变异及其对品质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微滴式数字PCR仪分析Glu-B3、Glu-D3位点LMW-GS基因拷贝数变异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Gen
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是类黄酮代谢途径末端重要的酶类,决定了非表型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但是人们对于其功能的认识依然存疑。例如,来自不同植物体的LAR,它们的重组蛋白均可在体外催化无色花青素生成非表型儿茶素C;而超表达LAR的转基因烟草却积累高含量表型儿茶素EC。百脉根是一种优良牧草,富含非表型儿茶素和相应的原花青素,与模式植物烟草和拟南芥一样,是研究非表型儿茶素和表型儿茶素生物合成的模式植物。本
在目前的茶叶生产中,土壤中的钾资源的短缺日益严重。选育耐低钾茶树品种提高钾的利用效率,是解决钾资源短缺,缓解农业生产系统中钾匮乏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茶树根系对低钾胁迫的响应和调控机制尚未研究报道,为了阐明茶树耐低钾的生理分子机制,首先,我们选取对钾饥饿有不同耐性的两种茶树基因型,低钾耐受茶树基因型“1511”和低钾敏感茶树基因型“1601”。研究了钾饥饿胁迫下,这两个茶树基因型根系的生理响应和分
变分原理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出现,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Lions,Browder,Stampacchia,Ky Fan,Frichera和Hartman等人提出了变分不等式的基本理论后,经过许多数学家深入的研究[1,2,4—6],已日臻完善,这一理论已经在力学、微分方程、控制论、数理经济、优化理论、数学规划等学科有了广泛的应用。
桑色素在炎症,抗癌和衰老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因为桑色素具有极低的水溶性,所以对其作为药物的使用产生了挑战。具有靶向性质的纳米材料具有许多抗癌应用上的潜力。本文对桑黄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合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得到超声波法提取桑黄总黄酮最优工艺为温度20℃,乙醇浓度60%,浸泡时间为24h,超声时间为60min,最高总黄酮提取率为0.67%。粗提桑黄总黄酮通过萃取反应,通过薄层色谱法(
学位
三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其中次级代谢产物三七总皂苷是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它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活脉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心脑血流量的作用。鲨烯合成酶基因(SQS)是三七总皂苷合成途径中比较关键的酶,它能催化法尼基焦磷酸合成角鲨烯,而角鲨烯是合成三七总皂苷的必需底物。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鉴定出了 9个PnSQS基因,并利用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及其蛋白理化性质和蛋白结构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三七SQS基
本文以不同浓度的猪场沼液作为水培营养液浮床栽培豆瓣菜和空心菜,研究豆瓣菜、空心菜的生长指标、品质指标及其对不同浓度沼液的净化效果,以期在解决沼液后处理问题的同时降低无土栽培营养液配制的成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冬春季水培豆瓣菜试验,设置浓度梯度D1、D2、D3和D4中氨氮含量分别为130mg/L、100 mg/L、70mg/L、40mg/L。高浓度沼液抑制豆瓣菜根部生长和株高增长,D1、D2根长
萜类物质是茶树生长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化合物,也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成分。本实验通过研究镉对萜类物质MEP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DXS和DXR)表达量和中间体DXP和MEP含量的影响,来探讨其影响茶树萜类物质合成的内在机理。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梯度(0,0.5,2.5,5,10,15mg/L)镉溶液培养茶树,随着镉浓度增加,根部、茎部及叶部的镉含量均出现显著性上升。当培养液镉浓度为15mg/L时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模式植物,在众多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中,高温和干旱被认为是主要的胁迫因子。在现实环境中二者往往同时或相继存在,在水稻栽培生产上,如何将不可抗逆的环境因子加以利用,已成为水稻抗逆研究的新方向,植物逆境交叉适应性的普遍存在为这一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因此,探讨模拟干旱处理下水稻响应高温胁迫的交叉适应性的影响,为水稻耐热抗旱的种质资源选育与抗逆栽培供新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以耐热性水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