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诱导水稻对高温交叉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模式植物,在众多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中,高温和干旱被认为是主要的胁迫因子。在现实环境中二者往往同时或相继存在,在水稻栽培生产上,如何将不可抗逆的环境因子加以利用,已成为水稻抗逆研究的新方向,植物逆境交叉适应性的普遍存在为这一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因此,探讨模拟干旱处理下水稻响应高温胁迫的交叉适应性的影响,为水稻耐热抗旱的种质资源选育与抗逆栽培供新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以耐热性水稻品种Nagina22-19378(N22)为材料,研究干旱诱导水稻对高温胁迫的交叉适应性。结果如下:(1)水稻孕穗期适度的干旱诱导有利于水稻对高温的抵抗力。在N22水稻穗分化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进行单一高温(38℃)、单一干旱(5%PEG-6000、10%PEG-6000 和 20%PEG-6000)、干旱-高温交叉(5%PEG-6000-38℃、10%PEG-6000-38℃和20%PEG-6000-38℃)胁迫处理后,测定水稻剑叶中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丙二醛(MDA)以及植物内源激素(Z、GA、IAA、SA和ABA)的含量。结果显示:干旱-高温交叉(10%PEG-6000-38℃)胁迫处理后水稻中Pn、Cond和SPAD值,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显著性高于单一高温处理;而MDA含量显著性低于单一高温处理。(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N22单一高温胁迫处理为对照组(HT)和10%PEG 6000诱导后高温胁迫为处理组(DH)两个样本的cDNA文库,获得了 1136个差异表达基因(338个基因为下调表达,798个基因是上调表达),其中包含38个转录因子(TF),这些TF主要是MYB、bHLH、AP/EREBP和锌指蛋白等。通过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富集的条目主要参与光合作用、非生物胁迫响应、叶绿体、氧化还原反应等功能。通过KEGG通路富集发现,这些差异基因涉及90条通路,且显著性富集在光合作用、代谢途径、光合有机物的碳固定等17条代谢途径中。(3)光合作用和光合有机物碳固定途径的差异基因有36个。在光合作用代谢通路里的22个差异基因是显著性上调的,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产生多的ATP和NADPH。光合有机物碳固定中rbcs基因的显著性上调,使CO2被固定的多,经一系列酶促反应产生更多的DHAP,一部分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和Pi,另一部分运到细胞质合成蔗糖。因此,光合作用和光合有机物碳固定代谢通路的上调,利于这两条代谢途径的运行。同时,我们初步推断这两条代谢途径的显著性上调利于大分子有机物的合成。(4)通过对转录组数据结果的分析,我们选取了 10个干旱诱导水稻响应高温胁迫的关键基因(光系统Ⅱ蛋白(Psb28)、细胞色素b6-f络合铁硫亚基(Pet C)、铁氧还蛋白-辅酶还原酶(PetH)、三磷酸腺苷(ATP)、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ALDO)、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A)、抗坏血栓过氧化物酶(APX8)、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淀粉合酶(GBSSⅡ)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PL2)),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测序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同时,对它们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在不同胁迫中,相对单一逆境来说,它们在交叉逆境胁迫中上调的基因都有较高的表达,而下调的基因正好相反;同时,它们对不同温度的胁迫都有一定的响应。
其他文献
位于黄淮海南部的皖北平原是我国粮食重要产区之一,砂姜黑土为该地区主要耕作土壤类型,黏、涝、渍、旱及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低等特点是该区土壤固有属性。该地区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减少秸秆资源的焚烧和浪费,该地区将秸秆用于还田来改善该区土壤理化特性,增加土壤肥力,促进该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并提升产量。本文通过2016-2017两年试验,探究麦-玉秸秆还田后对该地区砂姜黑土土壤结构和0-40 cm各土层土壤的养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Low-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LMW-GS)是小麦种子储藏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麦的营养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LMW-GS基因位于Glu-3位点,该位点基因拷贝数变异及其对品质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微滴式数字PCR仪分析Glu-B3、Glu-D3位点LMW-GS基因拷贝数变异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Gen
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是类黄酮代谢途径末端重要的酶类,决定了非表型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但是人们对于其功能的认识依然存疑。例如,来自不同植物体的LAR,它们的重组蛋白均可在体外催化无色花青素生成非表型儿茶素C;而超表达LAR的转基因烟草却积累高含量表型儿茶素EC。百脉根是一种优良牧草,富含非表型儿茶素和相应的原花青素,与模式植物烟草和拟南芥一样,是研究非表型儿茶素和表型儿茶素生物合成的模式植物。本
在目前的茶叶生产中,土壤中的钾资源的短缺日益严重。选育耐低钾茶树品种提高钾的利用效率,是解决钾资源短缺,缓解农业生产系统中钾匮乏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茶树根系对低钾胁迫的响应和调控机制尚未研究报道,为了阐明茶树耐低钾的生理分子机制,首先,我们选取对钾饥饿有不同耐性的两种茶树基因型,低钾耐受茶树基因型“1511”和低钾敏感茶树基因型“1601”。研究了钾饥饿胁迫下,这两个茶树基因型根系的生理响应和分
变分原理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出现,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Lions,Browder,Stampacchia,Ky Fan,Frichera和Hartman等人提出了变分不等式的基本理论后,经过许多数学家深入的研究[1,2,4—6],已日臻完善,这一理论已经在力学、微分方程、控制论、数理经济、优化理论、数学规划等学科有了广泛的应用。
桑色素在炎症,抗癌和衰老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因为桑色素具有极低的水溶性,所以对其作为药物的使用产生了挑战。具有靶向性质的纳米材料具有许多抗癌应用上的潜力。本文对桑黄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合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得到超声波法提取桑黄总黄酮最优工艺为温度20℃,乙醇浓度60%,浸泡时间为24h,超声时间为60min,最高总黄酮提取率为0.67%。粗提桑黄总黄酮通过萃取反应,通过薄层色谱法(
学位
三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其中次级代谢产物三七总皂苷是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它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活脉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心脑血流量的作用。鲨烯合成酶基因(SQS)是三七总皂苷合成途径中比较关键的酶,它能催化法尼基焦磷酸合成角鲨烯,而角鲨烯是合成三七总皂苷的必需底物。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鉴定出了 9个PnSQS基因,并利用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及其蛋白理化性质和蛋白结构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三七SQS基
本文以不同浓度的猪场沼液作为水培营养液浮床栽培豆瓣菜和空心菜,研究豆瓣菜、空心菜的生长指标、品质指标及其对不同浓度沼液的净化效果,以期在解决沼液后处理问题的同时降低无土栽培营养液配制的成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冬春季水培豆瓣菜试验,设置浓度梯度D1、D2、D3和D4中氨氮含量分别为130mg/L、100 mg/L、70mg/L、40mg/L。高浓度沼液抑制豆瓣菜根部生长和株高增长,D1、D2根长
萜类物质是茶树生长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化合物,也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成分。本实验通过研究镉对萜类物质MEP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DXS和DXR)表达量和中间体DXP和MEP含量的影响,来探讨其影响茶树萜类物质合成的内在机理。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梯度(0,0.5,2.5,5,10,15mg/L)镉溶液培养茶树,随着镉浓度增加,根部、茎部及叶部的镉含量均出现显著性上升。当培养液镉浓度为15mg/L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