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特殊疑问句韵律结构对比研究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韵律既是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韵律模式。对目标语言韵律模式的习得决定着中介语系统的质量和语言的交际成效。特殊疑问句是最常用的句型之一,探究其韵律特征和发音原理对韵律模式的教学与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两门语言,英汉对比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涉及英汉特殊疑问句韵律比较研究相对较少,对其相关系统的实验对比研究在目前的文献中鲜有涉及。基于此研究需要,本研究着重探讨英汉特殊疑问句韵律模式和中国二语学习者英语特殊疑问句韵律模式习得情况。具体来说,主要探究以下研究问题:  ⑴英语特殊疑问句的韵律结构是什么?  ⑵汉语特殊疑问句的韵律结构是什么?  ⑶英汉特殊疑问句的韵律结构存在哪些异同点?  ⑷中国二语习得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习得英语特殊疑问句的韵律结构?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四名标准英语发言人,四名标准汉语发言人和二十名中国二语习得者。他们按要求用英语或汉语,或英语加汉语大声朗读本研究中的特殊疑问句。录音是通过CoolEditProV2.1软件分别在江苏科技大学和剑桥大学语音实验室进行,然后通过Praat5240-win32软件对数据进行标注和分析。最后,系统的数据用Excel和Praat语图进行进一步分析。  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发现如下:  1)在朗读英语特殊疑问句时,英语标准发言人倾向于把整个句子视为一个语调短语。本研究中,大多数英语标准发言人都倾向于把调核放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上。在调型方面,90%的英语标准发言人的调核调型是H*+L,10%的英语标准发言人的调核调型是L*+H。  2)在朗读汉语规则特殊疑问句时,汉语标准发言人倾向于把整个句子分为两个语调短语,而在朗读汉语不规则特殊疑问句时,有33.3%的汉语标准发言人倾向于把整个句子视为一个语调短语;汉语标准发言人的调核主要落在特殊疑问词和动词上,尽管调核位置存在差异,大约84%的汉语标准发言人的调核调型都是H*+L。  3)在朗读特殊疑问句时,英语标准发言人和汉语标准发言人的韵律模式存在异同点。他们的相同点是在规则特殊疑问句中,他们都倾向于把调核放在动词上,大多数人的调核调型是H*+L。同时他们也存在不同点,本研究中英语标准发言人倾向于把英语特殊疑问句看作一个语调短语而仅有20%的汉语标准发言人倾向于把相对应的汉语特殊疑问句看作一个语调短语;另外,90%的英语标准发言人和82%的汉语标准发言人的调核调型是H*+L,18%的汉语标准发言人和10%的英语标准发言人的调核调型是L*+H。  4)关于英语特殊疑问句韵律结构的习得,中国二语学习者不管调核重音在句中处于不同的位置都习惯使用相同的降调。同时,有部分中国二语习得者倾向于把调核落在特殊疑问词上;在朗读特殊疑问句时,中国二语习得者往往会表现出重读多个单词,并伴随有很严重的中国腔。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作为声调语言的汉语的负迁移。  上述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理解英语和汉语的韵律,及其作为二语的学习和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二语学习者在今后的超音段学习和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在本研究中所呈现出的韵律多元化和出现的相关问题。因此,关于英汉特殊疑问句的韵律结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英汉特殊疑问句韵律模式的对比研究也有利于较好的提高英语和汉语作为二语的韵律学习和教学。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加速,中国企业在“引进来”的同时,也逐渐开始“走出去”。海外并购作为一种便捷、操作性强的“走出去”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但是中国的海外并购案却多以失败而告终,其中原因亟需探究。因此,本文基于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维度模型,采用对比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首先从宏观上分析了中、美、法三国在国家文化维度模型的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以及中、美、法企业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异同,然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和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可谓是女性主义代表之作品。《金色笔记》描写二战之后,知识女性追求人格独立,寻求自我完整的故事。《紫色》是描写二十世纪初
《唐诗三百首》由清朝学者孙洙整理收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因该诗集具有至高的文学价值,所以中文整理更新版和英译版一直以来层出不穷。过去,人们对于这部诗集
本文以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建构的人际功能理论为描写和分析框架,结合汤姆森(G.Thompson)以及国内学者李战子等人的相关论点,从语气(mood)和情态(mod
美籍华裔谭恩美是美国当代极具盛名的女作家。她独特的中美文化背景促使她致力于美国华裔女性双重身份的探寻。她的第二部小说《灶神之妻》(1991)一经出版就荣登《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