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长效机制。实践育人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直接切中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明确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其中一个就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践育人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如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上存在误区、流于形式、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科学的制度保障不够完善等。因此,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集体组织与自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又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特别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组织制度、加大资金保障、构建激励制度等方面强化对策,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