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字的语义分析、文化阐释及对外汉语教学 ——以《博雅汉语》为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hh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是主要的汉字部首之一,且语义内涵丰富。本文以“木”部字为研究对象,考察“木”部字的分布情况,分析《新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中“木”部字的语义类型,探讨其中蕴含的木文化,并以《博雅汉语》综合教材为例,设计“木”部字的汉字教学和文化教学,希望通过个案研究为汉字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参考。第一章主要考察“木”部字在《说文解字》《新汉语水平考试词汇等级大纲》和《博雅汉语》中分布情况,为第二章“木”部字的语义分析和第四章“木”部字的对外汉语教学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新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中“木”部字的语义类型,将“木”部字的语义分为木本植物及树木组成部分、树木形态、树木有关动作、木物件、木材料、建筑物及其构件和军事器械等七类进行讨论。第三章从树木崇拜、社木祭祀、居住之所和建筑之美四个方面探讨木文化的深刻内涵。华夏人民对树木十分珍视和崇拜,借由树木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第四章结合笔者在闽江学院担任汉语教师的实习经验,选取《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Ⅰ》中的“木”部字作为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整体教学思路分为两步:一是“木”部字的汉字教学设计,二是木文化的教学设计。“木”部字的汉字教学设计以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理论为依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木”部字的具体教案。木文化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对树木的崇拜和木建筑之美,深化学生对于“木”部字的感知和理解。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翻译观,即翻译更多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行为。其基本理论模式主要来源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其中的“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在翻译研究和译者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道德经》不仅是一部著名的道教著作,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中国传统经典,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为止,《道德经》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林语堂是19世
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其翻译文本选自儿童小说《派克斯》(Pax)的第一章至第八章,共计18000多字。该书作者萨拉·潘妮派克围绕战争,友谊和忠诚三个维度展开创作,讲述了小男孩皮特与其宠物小狐狸间的感人故事。众所周知,儿童文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不仅能使孩子有机会接触到外来文化,还能对其思维及心理产生积极作用。但目前,在我国,这类优秀儿童书籍处于短缺状态,且翻译质量
口译是人类在跨文化、跨语言交际活动中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自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时时刻刻都有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发生。作为帮助跨语言交流沟通的工具,口译的地位日显重要,而作为口译的主要形式之一的交替传译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翻译并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可避免地会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口译作为翻译活动之一,译员主体
“是……的”句是现代汉语中出现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特殊句式,表已然义的“是……的”句是“是……的”句的一种语义类别,因该句式中间成分的多样性、“是”和“的”性质的复杂性,增加了二语学习者的习得难度。在韩语中,可以表达强调的格式是“(?)”和“(?)”,不具备汉语中“是……的”的标记焦点、体现时体特征的功能,韩语中的“过去式”通过词尾助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这种汉韩语言表达的差异,是造成韩国学生出现母语负
俞爽迷被视为“20世纪重要图书馆学家”之一,在图书馆管理实践方面,他曾经执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图书馆和厦门大学图书馆,颇有作为;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方面,他著有《图书馆学通论》《图书流通法》,并且发表了不少报刊文章,影响甚大;在创办图书馆学刊物方面,他发起创办《厦大图书馆馆报》,并且争取到不少学界同仁的支持与帮助。简言之,他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当前,关于俞爽迷的研究成果屈指
为了解中职生感知父母期望、未来取向、主动性人格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感知父母期望量表》、《主动性人格量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和《职业成熟度问卷》对997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1)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与职业成熟度的良好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2)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受性别、是否学生干部等因素的影响;中职生感知父母期望在人口学变量的是否独生子女、
政府统计是指政府机构通过各种手段和统计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提供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进行统计咨询,实施统计监督等活动。基层政府统计是政府统计的根基,只有基层统计根基稳固,才能保障整体统计工作有序正常开展。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层政府统计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统计工作中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逐步显现。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便利,直面大数据的挑战和
抒情性是萧红小说的典型特征,其建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萧红在曲折的成长经历和自觉的写作探索中逐渐找到自己擅长并符合自身个性气质的抒情性文体。本文首先追溯萧红的人生轨迹,探讨其小说抒情性的成因。儿时家庭和故乡的影响、成年后的情感经历以及鲁迅的言传身教都促成了其小说抒情性的形成。其次结合文本,从散文化结构、语言修辞和儿童视角三个方面分析萧红如何使小说更具抒情性。散文化结构具体表现为生活片段的连
姓名兼具了一个家庭甚至社会的期许与发展愿景,姓名也是现代人身份符号的重要一环,它影响着他人对姓名拥有者的容貌判断。追溯到很久以前,大概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不同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的名字上深深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尤其是父母长辈们为了纪念重大社会事件和基于年代出发的美好期望,而使得他们的名字有了互相区别且特定的年代特征。由于名字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心理功能,
本文主要介绍以“你知道”为原型的一类话语标记,研究对象包括:“你知道”“你知道吗/吧”“你不知道”。利用“三个平面”分析法详细描述每个话语标记的共时表现,并借助比较法将其他三个话语标记与“你知道”进行比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话语标记“你知道”类的相关研究。借鉴了以往话语标记的研究理论,总结目前的研究状况。并找出“你知道”类符合话语标记的条件,以及介绍了它们的研究现状、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