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强异质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组织学特性和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异质性。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已经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生存获益手段。本文的目的是阐述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及临床意义,以此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免疫治疗起到相关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测定5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的免疫检查点,包括PD-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强异质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组织学特性和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异质性。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已经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生存获益手段。本文的目的是阐述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及临床意义,以此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免疫治疗起到相关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测定5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的免疫检查点,包括PD-1,PD-L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包括CD4,CD8,CD163、Fox P3淋巴细胞以及白细胞分化抗原:HLA-I、HLA-II的分子表达,研究其与临床病例资料及预后相关性。结果: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丰富,85.7%肿瘤CD8淋巴细胞表达阳性,高表达33.9%;87.5%肿瘤CD4淋巴细胞表达阳性,高表达26.8%;71.4%肿瘤CD163+淋巴细胞表达阳性,高表达21.4%。近一半肿瘤组织免疫检查点表达阳性,42.9%肿瘤PD-1表达阳性,41.1%肿瘤PD-L1表达阳性。一半以上HLA分子表达缺失或者低表达。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HLA分子表达与肿瘤等级相关,胰腺神经内分泌癌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高、免疫检查点阳性表达率高、HLA缺失/低表达多,免疫微环境更为活跃,免疫微环境分型为获得性免疫耐受型。PD-1、PD-L1阳性表达患者中抑制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较高。HLA-I阳性/PD-L1阴性肿瘤中,CD4、CD163及FOXP3淋巴细胞浸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CD8、CD4、CD163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呈负相关;PD-1、PD-L1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较阴性表达的患者差;HLA-I阳性/PDL-1阴性与预后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组织分级、分期、CD4淋巴细胞浸润、HLA-I是中位生存期延长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较为丰富,免疫检查点表达率较高,HLA-I缺失/低表达常见。随着肿瘤组织等级增高,肿瘤免疫微环境更加活跃。相比于单独检测免疫检查点,检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HLA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且HLA-I/PD-L1具有协同预后作用,可以作为一项新的预测指标;当选择符合免疫治疗的患者群体时,HLA-I可能需要纳入考虑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患者发生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198例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且满足所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II期或III期NSCLC患者。采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终点为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脑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福建省立医院行肝切除术后的巨大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巨大肝癌)患者的预后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巨大肝癌直径的大小、复发的模式、复发后的治疗措施对于巨大肝癌的预后影响,并根据生存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生存模型。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总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的共146例行肝切除术的巨大肝癌患者及34项临床病理因素,对随访结果及临床病
研究目的远端胆管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胆管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低且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20-40%。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远端胆管癌,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SEER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database)中无转移远端胆管癌患者手术后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预后因素,建立列线图(Nomogram)模型预测其生存率。为临床实践提供
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发生和发展及其舒尼替尼耐药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肾癌的舒尼替尼耐药相关的基因,研究目标基因与肾癌患者的预后关系,进一步探究目标基因对肾癌细胞侵袭能力及肾癌细胞的舒尼替尼耐药性的影响,最后分析目标基因涉及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与材料: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相关,脂代谢临床指标作为贯穿于NAFLD病程中的主要监测指标,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出NAFLD的疾病严重程度,本文旨在探讨脂代谢临床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对NAFLDHCC的提供有意义的临床标志物。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1月1号至2020年1月1号住院
背景和目的:高级别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一半以上。相同的病理分级的患者预后差异仍较大。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分子病理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并结合年龄、病理分级等临床因素,构建高级别脑胶质瘤临床预后列线图,预测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等分子病理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颈淋巴结转移(N1b)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N1b PT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准确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协助早期发现N1b PTC患者治疗后复发的高危人群。方法:利用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 3个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3个中文数据库,检索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起
背景:Mc Keown食管癌根治术是目前可切除食管癌的常用的手术方式。吻合口瘘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管状胃的血供,是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能否生长的关键因素。手术通常使用胃代食管在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手术中关键步骤是对胃的游离并制成管状胃,不可避免的要游离结扎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左动脉。在全胃中,胃左动脉是最大的供血动脉,同时胃底的主要血供来自于胃左动脉。在管
目的可手术食管癌的根治性手术与辅助及新辅助之间的最佳搭配目前仍处研究阶段。国外更多为术前新辅助,国内更多行术后辅助。本研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比较分析术前新辅助放化疗与术后辅助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生存的影响及其毒性分析以探讨最佳治疗顺序。方法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初诊我院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根治性手术切除前后的时间分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pr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确定胃腺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Duodenal stump fistula,DSF)的风险。方法收录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患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的患者的病例数据共649例,并根据纳入及排除条件,将其中610例符合要求的病例数据纳入本研究。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