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本文的绪论部分梳理了26年来余华研究现状,并对余华小说总体的现象进行说明。指出,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余华创作心理可以帮助我们宏观上把握余华创作的整体状态,以及更好的理解小说文本。本文的第二章,通过对文本的细读,看到余华小说中一些贯穿始终的现象。比如,对暴力与死亡的书写,指出这种绝望的处境,带有余华人为操纵的倾向,是为达到精神真实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和策略。采用无我的叙述方式、以及运用独特的视角——疯子视角和非成年人视角,这样的写法给我们带来了陌生化的效果和崭新的人生体验。余华所选择的这些叙述策略和作家的童年经历、作家体验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每个时期文本中所呈现出的现象也有着某些不同的地方,因为体验的不同、作家心态的不同,反映到文本中的具体生成内容会相应地有所变化。本文的第三章,主要对第二章的现象作出较为合理的分析说明。对暴力与死亡的书写、以及独特视角的运用,跟余华的童年在医院生长的经历、对文革的回忆,以及青年时期从事的牙医工作这些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同时指出,这些特有风格的形成还跟阅读体验有关,余华受到了西方流派的影响,对卡夫卡、福克纳等作家有着模仿性。对于中期的转型,由于作家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加入了余华新的生活体验——“父子关系的温情体验”,从而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心态,余华的内心渐渐得到平静。于是,就有了中期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温情悲悯风格作品的出现。到近期《兄弟》的转变,由于掺杂了过去创作经验对这次创作的影响,加上商业性写作的诱惑,这些因素影响《兄弟》风格的形成。论文的结语部分指出:从整体上看,余华的小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有着创作方面遇到的问题。当余华把贫乏的生活经验写完以后,不断地在固有的体验上进行着自我重复,这样的重复可能会造成读者的某种厌倦。加上商业写作的诱导,《兄弟》中弥漫着浮躁之气。而对于想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来说,这些在创作中都是必须努力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