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森佩尔建筑理论中“风格”与“科学思维”之间的关系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c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格”作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形式问题被18、19世纪的欧洲广为争论。希腊复古风格和哥特复古风格成为当时的主流,但是随着19世纪这个“科学的世纪”的发展,建筑学科也不免受到冲击,一批以森佩尔为代表的建筑师开始在美学意义的范畴之外,敏锐地探索材料、技术和结构的真实,这就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到来之前的思想萌芽。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介绍森佩尔这样一个处在风格革新转折点上的典型人物,阐释他的理论思想,并着重分析促成他建筑理论形成的因素。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图表的分析归纳,介绍了森佩尔建筑实践的一生,和他的以《技术与建构艺术的风格和实用美学》为代表的七部理论著作,分析了他的理论思想中彩饰法、建筑艺术四要素、面饰的概念和原则三个主要理论,并最终得出森佩尔的理论思想的动机和起点正在于,对“风格”这一美学概念的重新认识。森佩尔以早年对古代建筑彩饰的考察对建筑墙体发生的关注,继而发展出建筑以墙体、屋顶、火炉和平台为四要素的原型,并将这四种形式要素转化为编织-织物、构筑-木材、陶艺-陶泥和砌筑-石材四种技术和材料要素,而他最后指出,这四种形式、技术和材料的要素背后,实质是围合、遮庇、汇聚和抬升四种动机。然后,森佩尔将焦点集中在墙体-编织-围合这一要素之上,发展出墙体作为“面饰”的戏剧性意义,并将他最早的彩饰理论纳入“面饰”理论的框架之中。自彩饰开始,建筑真正成为一种艺术,也才有了“风格”。森佩尔“风格”的本质因素是动机,内在因素是材料和技术,外在因素是社会、历史、风俗、政治、艺术家本人等。   森佩尔本来打算以《技术与建构艺术的风格和实用美学》这部著作--探讨“风格”的各个因素,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只完成了内在因素这一部分,材料和技术成为他有限的一生中理论思想的核心。和其他探索材料、技术和结构的真实的同辈不同的是,他认为建筑的风格不在于材料和技术的真实呈现,而在于材料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隐匿,这就是“面饰”的原则。   森佩尔讨论建筑“风格”主题的理论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他引入了在建筑学科领域之外的多种学科中的“科学思维”,以实证的态度去看待建筑和艺术中的“风格”这一对象。这在当时建筑理论界满是古典主义情怀和民族理想主义热情的滥觞中,显得尤为积极。首先是茹莫尔“物质主义”的美学观点将森佩尔导向艺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森佩尔的“风格”的最早的定义就基本取自于他。接着是克莱姆人类学的成果开辟了森佩尔往史前人类的初始建造行为探索的视野,将编织、构筑、陶艺和砌筑四种技术性因素导向了围合、遮庇、汇聚和抬升四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动机因素,才因此有了之后的从墙体的变化历程中发现建筑的艺术起源的理论。克莱姆人类学的详实素材还给森佩尔提供了大量世界各国远古人类艺术原型的人类学证据,包括森佩尔作为四要素重要引证的原始棚屋和埃及、亚述、希腊等时代的工艺品等。而比较解剖学和比较语言学等比较科学中的比较的方法论为森佩尔提供了将建筑科学化的途径,使森佩尔以比较的分类的方式将建筑“风格”中的各个因素一一展开讨论。   森佩尔将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对“风格”的普遍认识转变为了一种具有科学倾向的全新的“风格”论。自此他认为,建筑“风格”才成为一种可研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的选择和创新问题才有了意义。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更新手段在欧洲开始盛行,90年代中期文化则直接与经济联姻,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兴起并逐步兴盛。新千年以来,文化则直接被看作是城市增长的引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建筑设计行业经历了机构改制、行业发展、市场经济、不完全的注册建筑师制度,设计机构仍然带有较重的行政管理色彩。而建筑市场的繁荣,带来设计规模扩大,设
传统村落是人们聚集生息、生产的居住载体,是有一定历史和传统风格的传统聚落环境。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鄂西长期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
人类发展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地域性文化正在逐渐丧失其特殊性,“国际式”建筑泛滥,导致对现代建筑技术的盲目崇拜
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时代。根据国外已有的经验来看,高速铁路的建设对于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热潮,高速铁路枢纽地区规划与建设成为了城市规
随着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的转型、南京主城区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活动和我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大城市的内部空间在发生快速地演变。本论文从城市更新这个直观的现象入手,经大量实地
本文的研究起源于规划体系对空间控制的缺失。基于公共利益,建设良好品质的公共空间一直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而实现良好的空间品质则需要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但当前的规划体系无
设置中庭是图书馆设计中普遍采用的设计手法,也是设计中的亮点。其作为过渡空间不仅使交通更为有序、流线更为灵活,同时也调节了室内微气候的变化。鉴于其良好的空间感与采光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也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建筑类型中十分重要的公共建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图书馆建筑设计来说,无论是图书馆界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寒地建筑中庭设计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塑造一个针对动态的寒地气候环境的可变的舒适中庭空间,用以满足使用者在气候不利的情况下在室内的正常活动和感受自然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