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目前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Lymph Node Dissection,LND)。由于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结(Lymph Node,LN)转移的性质,LN的病理状态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目前这种评估是通过LND完成的。但约80%-85%的早期宫颈癌LN无肿瘤侵犯却接受了不必要的LND[1],这会导致淋巴水肿、淋巴囊肿、免疫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2]。随着“精准化”医疗的发展,有研究建议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方法来预测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病理状态,理论上如果SLN没有转移,LND可省略[3]。2021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4]已推荐SLNB应用于早期宫颈癌手术中具有可行性,但对于适用人群、SLNB的具体步骤如示踪剂的选择、SLN切除流程、超分期检测的必要性及方法和SLN的病理状态与后续术式的选择尚无定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纳米碳(Carbon Nanoparticle,CNP)作为示踪剂计算宫颈癌中SLN检出率(Detection Rate,DR),分析其敏感性(Sensitivity,SEN)、准确性(Accuracy,AC)、特异性(Specificity,SPE)、阴性预测值(False Negative Rate,FNR)、假阴性率(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并分析检出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进行病理超分期检测(Pathologic Ultrastaging,PU),旨在评估应用CNP作为示踪剂评价SLNB评估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临床诊断有效性,讨论SLNB代替LND的适用人群,并探索SLN病理状态与治疗方案的选择。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C患者。术前将1ml CNP宫颈间质注射,行开腹SLNB+LND+RH,术中记录SLN的数目、位置,单独切除后完成后续手术。随机选择病例患者在常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检查基础上对于阴性SLN行PU检测。如果SLN病理检查出现宏观转移(MAC>2 mm)、微转移(0.2 mm≤MIC≤2 mm)或孤立的肿瘤细胞(ITC<0.2 mm)即为阳性。记录所有淋巴结转移情况及SLN阳性时转移类型。分别计算SLN的DR,SEN,SPE,AC,FNR和NPV;同时分析临床特征对于SLN的DR的影响。同时应用SPSS22.0对于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共纳入100例CC病例中,年龄22-75岁;其中鳞癌81例;FIGO分期以IB1和IB2期为主;肿瘤直径<2.0cm者39例,术前行宫颈锥切术1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oy,NACT)12例;伴有淋巴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33例,肿瘤浸润宫颈深层40例。2、手术共获得淋巴结2574枚,其中SLN 446枚。在90例(90%)患者中至少发现1个SLN,75例(75%)发现双侧SLN。10例患者SLN显影失败,其中7例存在LVSI,6例肿瘤直径≥4cm,4例术前有NACT病史。SLN多出现在骨盆闭孔或沿髂血管区间,其中SLN多见于闭孔(46.0%)、髂内(28.5%)和髂外(20.2%)区域。3、PLN阴性病例共85例,PLN转移病例15例,其中14例SLN出现转移,1例为淋巴绘图失败常规病理检测发现的PLN转移。SLN未出现转移,NSLN也未出现转移的病例共76例。未出现SLN阴性,NSLN阳性的假阴性病例。SLN活检的SEN为93.3%(14/15),SPE为89.4%(76/85),AC为100.0%(90/90),NPV为100%(76/76),FNR为0.0%(0/15)。4、肿瘤大小(<2.0cm)、无LVSI的患者SLN的DR较高,分别为94.9%和95.5%。而NACT患者的SLN的DR最低,仅66.7%。临床分期(II期)、肿瘤大小(≥2 cm)、体重指数(>30 kg/m2)、NACT、LVSI、深层浸润均降低SLN的DR。NACT(p=0.021)、LVSI(p=0.023)降低SLN的DR且具有统计学意义。5、15例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中,10例通过HE染色检测出病变,5例通过PU检测出病变。在14例SLN阳性的患者中,共有16个SLN出现转移,包括11个SLN为MAC转移;4个SLN为MIC转移,1个SLN为ITC转移。普通HE染色对于淋巴结MAC转移的DR为10%,PU检测MIC/ITC的DR为10.2%,常规病理学染色合并PU检测淋巴结转移的DR为18.3%。结论:1、联合CNP示踪的SLNB在宫颈癌的手术治疗中具有可行性,在预测PLN转移方面的高敏感性,尤其是对于FIGO分期I期,肿瘤直径<2cm的病例;对于肿瘤直径≥4cm患者应谨慎行SLNB;2、常规HE检查阴性的SLN行PU检测提高MIC和ITC的检出率;3、SLN的DR与患者肿瘤因素密切相关,在肿瘤直径<2cm、无LVSI的病例SLN的DR高,而NACT、LVSI显著降低SLN的DR(P<0.05);4、SLN多分布于闭孔、髂内和髂外区域;5、SLN病理PU检测阴性时NSLN也不存在转移。对于双侧SLN显影且PU检测SLN阴性的CC患者仅行SLNB具有可行性;6、SLN存在>2mm的MAC时,NSLN出现转移的几率较大,应行LND;SLN存在MIC或ITC时,NSLN未出现转移,可考虑仅行SL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