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我国占全球肝癌病例的55%。其主要组织学类型(约80%)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我国是全球乙型肝炎病例最多的国家,85%HCC患者由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而来。HCC起病较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是提高肝癌患者治疗效果和延长生存期的关键。目前诊断HCC血清学指标仍依赖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的测定,但由于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的限制,单独应用AFP进行HCC诊断会造成漏诊,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的价值。相比单一标志物的测定,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更有利于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均为HCC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将联合检测PIVKA-Ⅱ、AFP、AFP-L3常规用于肝细胞癌患者的筛查,以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研究以评估其在中国患者中的临床实用性。我院作为多中心研究的分中心之一,对“三联检”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9年2月-2019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患者共计174例,其中53例慢性乙型肝炎、5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67例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血清HBsAg和(或)HBV-DNA阳性6个月以上。(2)患者有病理报告或影像学结果且诊断明确。排除标准:(1)合并有HIV、HCV等其他病毒性感染者。(2)明确的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肝炎者。(3)有其他肿瘤史者。(4)接受过肝癌手术切除、介入等治疗者。诊断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及《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2、标本收集与检测:收集患者血清学标本,通过AFP、AFP-L3%和PIVKA-Ⅱ检测试剂及仪器进行检测。3、统计学分析:通过正态性检验,AFP、AFP-L3和PIVKA-Ⅱ均为非正态分布资料。应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组间比较应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通过绘制ROC曲线和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单独以及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CC组中,血清AFP、AFP-L3和PIVKA-Ⅱ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0)。2、AFP、AFP-L3、PIVKA-Ⅱ单独和三者联合检测肝细胞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3%、69%、73%和82%,AFP、AFP-L3、PIVKA-Ⅱ及“三联检”时的特异性分别为92%、96%、96%和98%。结论:AFP、AFP-L3和PIVKA-Ⅱ联合检测肝细胞癌相比于单一标志物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提高,漏诊率降低,“三联检”明显优于单一标志物检测。目的:PIVKA-Ⅱ作为常见的筛查HCC的肿瘤标志物已应用于临床。与AFP、AFP-L3相比,PIVKA-Ⅱ具有更好地诊断效能,尤其对AFP阴性或稍增高的肝癌患者更有参考价值,将PIVKA-Ⅱ应用于肝细胞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85%肝癌患者是由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而来。抗病毒治疗对延缓慢性HBV感染患者疾病进展和降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在前期应用“三联检”对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研究过程中,发现HBV相关肝癌高HBV-DNA载量与低HBV-DNA载量两组间PIVKA-Ⅱ有明显差异,提示高HBV-DNA载量与PIVKA-Ⅱ高表达相关。借此,我们推测抗病毒治疗可能会直接影响血清PIVKA-Ⅱ的水平。在抗病毒治疗的时代,抗病毒治疗对PIVKA-Ⅱ水平的影响,可能会对PIVKA-Ⅱ在肝癌筛查和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欲探究抗病毒治疗对血清PIVKA-Ⅱ水平及其在慢性乙肝相关肝细胞癌诊断应用中的影响。研究方法:1、收集2019年2月-2021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3例和有慢性乙肝背景的肝细胞癌患者102例,大部分为住院患者,小部分来自门诊。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及《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纳入标准:(1)血清HBs Ag和(或)HBV-DNA阳性6个月以上。(2)患者有病理报告或影像学结果且诊断明确。(3)患者近6个月是否接受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情况明确。排除标准:(1)合并有HIV、HCV等其他病毒性感染者。(2)明确的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肝炎者。(3)有其他肿瘤史者。(4)接受过肝癌手术切除、介入等治疗者。回顾性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抗病毒治疗情况。纳入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构成本研究中的非HCC组。根据抗病毒治疗史将非HCC组和HCC组患者分为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2、标本收集与检测:收集患者血清学标本,通过PIVKA-Ⅱ检测试剂及仪器进行PIVKA-Ⅱ检测。3、统计学分析:应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绘制ROC曲线并进行回归分析确定最佳临界点。用SPSS 22.0统计软件及Graphpad Prism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HCC组中,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血清PIVKA-Ⅱ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未治疗患者(38.29/m Lvs945.93ng/m L,P=0.000)。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对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肝细胞癌诊断的最佳诊临界值为13.20ng/m L,未治疗患者最佳临界值为34.35ng/m L。3、在本研究中,以40ng/m L为诊断值对抗病毒治疗的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和95.31%;当以13.20ng/m L作为诊断值进行诊断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19%和81.25%。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的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PIVKA-Ⅱ平均水平显著降低。应用PIVKA-Ⅱ对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病患者进行肝细胞癌诊断时,可以考虑降低PIVKA-Ⅱ的诊断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