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冒襄的《影梅庵忆语》和沈复的《浮生六记》突破“文以载道”的惯例,而是用笔墨书写传统文学鲜少涉足的内闱生活。前者为“忆语体”的开山鼻祖,后者为其典型代表。从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特定历史时代的多面图景。本文拟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方面对两篇“忆语体”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求它们风貌上的差异及产生缘由。冒襄身世显赫,少有才名,本欲通过科举致仕,一展平生抱负,然屡次科考,皆蹭蹬不遇。明清易代后,冒襄保全民族气节隐居不仕。沈复出身于衣冠之家,子承父业,游幕不成,转而经商,最后妻离子散,落魄潦倒。他们的社会地位、个人志趣和生平际遇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从两篇“忆语体”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在社会、家庭责任与个体命运之落差产生的感伤和喟叹,于国于家无望,退而将文人趣味融入现实生活,诚为时代变迁的缩影。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对《影梅庵忆语》和《浮生六记》为代表的“忆语体”产生原因及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创新有所阐述。除引言和结语部分之外,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对两篇“忆语体”作品的思想内容予以比较。二文都描写了具体入微的婚恋和家庭生活,但前者更侧重于展现兵燹纷繁的乱离世相,后者则更多凸显了宗法大家庭中的种种束缚和矛盾。论文还对以冒襄为代表的上层文士和以沈复为代表的下层文人,在不同时空所展现的社会生活风貌、生存状态、生活情趣予以比较,从而揭示社会思潮的变迁。第二章对两篇作品的主人公形象予以比较研究。首先从社会地位、婚恋观、科举心态方面着手对两位抒情主人公加以比较;进而对女主人公形象刻画异同加以比较。董小宛和陈芸作为作品中当仁不让的女主角,虽同样洋溢着贤德与才艺的光彩,然董小宛从烟花柳巷回归家庭,而陈芸则由阃内涉足社会生活。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妻妾社会地位的差别,以及儒家伦理规范对不同地位的士子影响的差异。第三章对二文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二文皆词真意切,将叙事、抒情糅为一体。但在叙事结构上,两者又有所不同。因作者学养和审美趣味的差别,前者语言典雅清丽,后者则呈现出浅白流畅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