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永续债融资研究 ——以中国银行为例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永续债即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对我国金融市场而言是一种创新型金融工具,它兼具债、股双重属性。但目前市场对其效果、作用看法不一,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将首支发行的商业银行永续债——中国银行永续债进行案例分析具有必要性。银行永续债的出现缓解了当下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缺乏、资本结构不佳等问题,进而能够缓解银行体系信用约束并增强银行体系信贷投放能力。其次,它也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应对自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框架发展而来,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的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考核的工具。因此,自监管部门酝酿出台商业银行永续债相关政策后,银行业就对其产生了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脱实向虚,资产违规出表,非标、通道、同业业务过度发展,金融机构规避监管、监管套利等乱象丛生,面对这一系列乱象,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堵通道、防嵌套、重新界定资产管理业务,意在指引商业银行回归本职,使其服务实体经济。原本一系列由银行挪腾出表的资产所满足的融资需求必然会在一定时间内由表内信贷承接。商业银行无论从外部层面需满足社会融资需求,还是从内部层面需要盈利和发展,都有足够强的动机探索和使用新的资本补充工具。本文首先阐述永续债的定义,然后对一般企业永续债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并由此引入商业银行永续债,将二者作出对比。接下来重点分析中国银行永续债的基本条款、特殊条款,将其与同是其它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的优先股作出对比,发现两者在发行时长、税收优惠、流动性方等面均有较大差别,然后深入研究其发行的动因和效果,中国银行为了补充一级资本改善资本结构质量、提升盈利能力、满足国内监管体系要求、满足即将要应对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考核而发行永续债。本文通过财务分析法得出发行永续债对中国银行的财务指标有着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本文通过规范分析法研究发现中国银行发行永续债确实能有效应对近年来的国内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务的监管要求,并且弥补了总吸收损失监管框架合格债务工具的缺失。用事件研究法将发行永续债定义为事件,发现事件的发生会对中国银行二级市场股价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最后,结合对商业银行永续债具体条款的解读和其产生的效果,给出了关于完善条款和监管政策配套的一些个人见解。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完整深入的永续债发行案例研究,以对我国金融市场推广发行商业银行永续债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展开。从微观层面看,大量事实表明,企业非效率投资现象也十分普遍,非效率投资问题值得关注。对于这一问题,行为公司金融学理论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导致公司非效率投资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应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对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呢?有学者指出,公司的投资决策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
近年来,股权质押作为一种作为一种拥有时效性强、融资成本低和创新便捷等众多优点的融资方式,已经变成中国资本市场广泛应用的融入资金的一种手段,A股市场甚至出现了“无股不质”的现状。但是高比例大规模的股权质押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上市公司因股权质押而发生被平仓、控制权转移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股权质押的风险受到了资本市场各方的强烈关注。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已不仅是一项单独的融资活动,因为作为公司中战略决策的核
创新是实现国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驱动”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被写入党的十八大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而由于创新活动本身存在高风险、高投入以及长周期的特点,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面临着资金短缺以及管理层约束等困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QFII,下文均用简称)作为境外投资主体以及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丰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迫切地需要去产能调结构,实现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我国作为出口大国,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马车,以往依靠廉价劳动力来出口商品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因此需要提升出口商品所含的技术能力,方可使我国的商品在出口贸易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从而带动出口经济持续发展,最终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能力。而科技金融的出现,则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
2019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截止2019年12月31日,我国债券市场余额高达95.52万亿元。在我国债券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违约债券的数量和金额也在不断攀升,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违约债券数量和金额创历史新高。在经济下行、结构调整的情形下,企业的信用风险仍在累积,而2020年-2022年是我国债券的偿付高峰期,在此综合背景下,债券市场的违约态势依然十分严峻。基于以上背景
2012年国家重启资产证券化业务后,本土资产证券化项目开展热度便持续升高,且之后随着利好政策发布,业务开始转入高速发展阶段。而这些年来,我们也一直处于综合国力增长和居民收入提升的大背景之下,个人消费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于是,伴随着消费主义观念盛行和经济红利成长起来的各类互联网科技公司开始对能够显著提升企业资产流动性、扩充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在政策利好和企业
ETF基金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19年几乎呈现爆发式增长。由于ETF基金采取被动式指数化投资,既可以在一级市场申购赎回又可以在二级市场间买卖交易,再加上申购赎回采用一篮子股票等特质,使得ETF基金一级市场的交易势必会对二级市场成分股产生影响。ETF基金这类投资产品的发展对个股的股价波动是否会产生影响是具有研究意义的。ETF基金影响个股股价波动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个股被ETF基金持有的
存货投资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3%左右,但是却解释了其波动的20%。存货投资密切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企业持有存货的几种动机:平滑生产、平滑生产成本和避免售罄等。生产成本平滑理论认为企业有平滑生产成本的动机。所以外部成本冲击会影响企业存货投资行为。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往往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从融资约束视角研究成本冲击对制造业企业存货投
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精力,整个国家对于诸如钢铁、建材、水泥等基建所需的基本原材料的需求极其强烈,因此这段时期我国传统行业的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张。此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之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较为完善,城镇化建设逐步放缓,市场对于传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