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电子衰弱指数及识别衰弱临床亚型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klfgkf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电子病历和机器学习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背景:推动“健康老龄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而衰弱作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阻碍,需要尽早识别并尽快干预。当前,利用电子病历识别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拟联合机器学习和电子病历技术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方法:本研究入组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间年龄≥65岁首次入院患者47349例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并构建独立前瞻性老年住院患者综合评估队列993例作为测试集,纳入电子病历数据库中175个变量,以衰弱相关院内不良事件(长住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死亡)作为结局变量,采用XGBoost算法筛选变量,并依据“衰弱缺陷累积模型”构建电子衰弱指数(Electronic Frailty Index,eFI)。在测试集中评价eFI对衰弱相关院内不良事件及出院后1年不良事件(全因死亡、全因再入院、意外跌倒)发生风险的预测能力,并验证eFI与经典衰弱指数相关程度。结果:根据XGBoost模型变量重要性排序,共筛选出66个变量构成eFI。eFI与院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显著相关(长住院OR=1.923,95%CI:1.886-1.961,p<0.001;ADL 评分下降 OR=2.19,95%CI:2.124-2.259,p<0.001;院内死亡 OR=2.255,95%CI:2.050-2.363,p<0.001;复合终点 OR=2.217,95%CI:2.171-2.261,p<0.001)。eFI与出院1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全因死亡HR=2.830,95%CI:1.935-4.138,p<0.001;全因再入院 HR=1.431,95%CI:1.263-1.621,p<0.001;意外跌倒 HR=1.417,95%CI:1.137-1.766,p=0.002;复合终点 HR=1.492,95%CI:1.332-1.672,p<0.001)。eFI与老年综合评估衰弱指数(CGA-FI)显著相关(相关性系数=0.679,95%CI:0.612-0.684,p<0.001)。根据多个终点事件诊断性ROC曲线的最大约登指数综合分析,确定eFI诊断衰弱最佳切点为0.258,诊断衰弱ROC 曲线下面积 0.821(95%CI:0.794-0.848),敏感度 0.794(95%CI:0.746-0.836),特异度0.718(95%CI:0.682-0.752)。通过eFI诊断电子病历队列中衰弱患者占比为27.0%(n=12774)。相较于非衰弱患者,衰弱患者发生衰弱相关院内不良事件风险明显增高(长住院 OR=3.611,95%CI:3.442-3.780,p<0.001;ADL 评分下降OR=7.646,95%CI:6.992-8.354,p<0.001;院内死亡 OR=5.010,95%CI:4.361-5.757,p<0.001;复合终点 OR=4.693,95%CI:4.482-4.916,p<0.001),且衰弱是老年住院患者出院1年内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全因死亡HR=6.72,95%CI:2.84-15.94,p<0.001;全因再入院 HR=2.16,95%CI:1.69-2.76,p<0.001;意外跌倒 HR=2.01,95%CI:1.30-3.11,p=0.0019;复合终点 HR=2.33,95%CI:1.86-2.91,p<0.0001)。结论:基于电子病历和机器学习构建的电子衰弱指数能较好地预测老年住院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内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这为医疗健康机构识别衰弱患者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实现精准、高效干预衰弱这一目标打下了基础。基于机器学习和结构方程模型识别衰弱临床亚型研究背景:衰弱作为老年人非健康衰老的重要表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改善或逆转衰弱状态,进而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并节约相应的医疗资源。但现有的衰弱干预手段缺乏针对性,并不能对改善衰弱或降低不良预后风险。随着对衰弱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渐发现由不同病生理机制主导的衰弱亚型在临床特征和预后等方面差异明显,这说明衰弱临床亚型的识别不仅可以更好地预测衰弱患者预后,而且可以使衰弱干预更有效率和针对性。本研究目标是从衰弱病生理机制角度出发,利用机器学习和结构方程模型识别衰弱临床亚型并明确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本研究将电子病历队列中衰弱人群(n=12774)作为训练集,衰弱综合评估队列衰弱人群(n=245)作为测试集。通过主成分分析、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衰弱人群特征变量间的关系,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衰弱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识别并量化衰弱相关潜变量,并通过测试集评价潜变量与相应临床指标相关程度。其后,量化衰弱相关潜变量并采用K-means方法识别衰弱临床亚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分析回归明确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结果:衰弱PLS-SEM模型包含营养不良、代谢失衡、疾病、炎症反应、多重用药及功能衰退6个潜变量,其中功能衰退与衰弱间路径系数较大,约为0.49(95%CI:0.48-0.50,p<0.0001)。测试集中,潜变量营养不良、代谢失衡、炎症反应及功能衰退分别与MNA-SF评分、HbA1c、hs-CRP及SPPB体能评分具有相关性(p<0.0001)。依据最大簇内方差变化情况等方法确定最佳分类数目为3,并通过K-means聚类识别3个衰弱临床亚型,即:“炎症-代谢型”、“炎症-营养-功能衰退型”和“共病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入院科别后,相较于其他亚型,“炎症-营养-功能衰退型”与院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显著相关(院内死亡OR=2.992,95%CI:2.512-3.564,p<0.0001;长住院 OR=2.846,95%CI:2.557-3.170,p<0.0001;ADL 评分下降 OR=1.330,95%CI:1.155-1.532,p<0.0001;复合终点 OR=2.622,95%CI:2.349-3.924,p<0.0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提示,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入院科别后,“炎症-营养-功能衰退型“出院1年全因再入院、意外跌倒及复合终点发生风险较其他亚型显著增高(全因死亡HR=2.296,95%CI:0.814-6.475,p=0.116;全因再入院 HR=1.831,95%CI:1.121-2.989,p=0.015;意外跌倒 HR=1.452,95%CI:1.196-3.166,p<0.001;复合终点 HR=1.706,95%CI:1.083-2.688,p=0.021)。结论:功能衰退、炎症反应、疾病、代谢失衡、营养不良和多重用药是导致衰弱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衰弱人群存在3个临床亚型,即“炎症-代谢型”、“炎症-营养-功能衰退型”和“共病型”,这3个亚型临床特征和预后特点显著不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尝试对不同衰弱临床亚型实施精准干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善衰弱并降低衰弱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与老年心血管患者衰弱相关性及预后价值研究背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参与多种心血管病的病生理过程,越来越多研究提示TMAO在机体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衰弱作为多系统器官衰老的综合表现,与老年心血管病人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目前多项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诱发或加速衰弱,但相关机制或效应因子仍未阐明。TMAO作为近年来微生态领域关注度最高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之一,与肠道菌群失调明确相关,但TMAO与衰弱的关系尚未有研究证明。本研究通过建立前瞻性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综合评估队列,探讨老年心血管患者中TMAO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间就诊于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的451位65岁及以上完成综合老年评估的心血管病患者,由48个变量组成的衰弱指数被用来评估患者衰弱状态,并同时评估患者体能衰弱及认知衰弱情况。静脉血清中TMAO浓度通过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及串联质谱测得。根据血清TMAO浓度水平将受试者分为四分组或高低双水平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TMAO浓度与衰弱的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用于评价血清TMAO浓度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本研究终点是出院1年内全因死亡、全因再入院、意外跌倒及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本研究中衰弱患者占比为29.9%(135/451)。衰弱组血清TMAO浓度显著高于非衰弱组(4.04[2.84-7.01]vs.3.21[2.13-5.03]μM,p<0.001)。高水平血清TMAO浓度与衰弱风险独立相关(OR=2.12,95%CI:1.01-4.38,p=0.046)。剂量-反应分析提示血清TMAO浓度与衰弱风险呈线性正相关。血清TMAO浓度的增高与体能衰弱和认知衰弱显著相关(OR=1.21,95%CI:1.01-1.45,p for trend 0.04)。血清TMAO高水平组(TMAO≥6.91μM)较低水平组1年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显著增高(p=0.019),1年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年全因再入院风险显著增高(p=0.022),1年跌倒风险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高水平血清TMAO浓度(TMAO≥6.91μM)是老年心血管病人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全因再入院、意外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3,95%CI:1.02-2.6,p=0.04)。衰弱组中,复合终点发生风险随血清TMAO浓度增加而增加;非衰弱组中,复合终点发生风险随TMAO浓度增加的趋势不显著。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血清TMAO浓度与衰弱状态正相关,血清TMAO浓度增加与衰弱风险上升显著相关,且血清TMAO浓度增高与体能衰弱和认知衰弱风险正相关。长期随访中,高水平血清TMAO浓度是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高水平血清TMAO浓度可增加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复合终点事件风险显著增高,且衰弱患者不良预后风险随TMAO浓度增加的程度更加显著。
其他文献
背景: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疾病,最常见的类型是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PsV),占所有亚型的80-90%,通常在遗传易感人群中由于创伤、感染和药物等因素引发([1]。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标志性特征包括表皮的明显改变,即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同时伴显著的炎症细胞浸润[2]。角质形成细胞和T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炎症和免疫回路,是寻常型银屑病发生、发展和
目的:1.通过对临床上收集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血液样本进行DNA提取和全外显子测序获得遗传家系基因测序结果;2.应用生物信息技术对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候选致病基因及位点;3.针对筛选出的候选致病位点及基因,构建携带目标基因和位点变异的基因工程动物模型,探究候选基因和位点的突变对动物模型的表型影响,以及对候选致病基因及位点的致病机制做出初步探索。方法:1.在充分取得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知情同
肿瘤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尽管目前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待攻克的难关。压力应激蛋白TRIB3(Tribbles Homologue 3)包含Ser/Thr激酶结构域却无激酶的催化活性,其生物学功能通常主要依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现。我们前期探索TRIB3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在不同肿瘤中该蛋白通过与多种重要促癌蛋白
第一部分心脏手术患者睡眠障碍对术后谵妄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心脏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SPD)对术后谵妄(POD)的影响。研究方法:我们前瞻性地分析了 186例2019年5月22日至2019年7月29日行择期心脏瓣膜手术的成年患者。研究者术前1d访视入组患者,分别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能力评估(MoC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法评估患者术前认知功能和最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术后1-7
第一部分:骨水泥固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氨甲环酸使用方法研究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出血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问题。目前研究表明,氨甲环酸(TXA)的静脉或局部注射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有效止血,但其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寻优于目前骨水泥固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的止血方法。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218例需行单侧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被随机分为4
第一部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风险研究目的和内容:正确识别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易发生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高风险人群十分重要。目前由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nd A
[研究目的]深低温停循环(DHCA)是心脏大血管外科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干预方式。DHCA术后短暂或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极大程度上威胁着心外手术患者的预后。目前人们对DHCA导致脑损伤的病因机制仍知之甚少,临床上缺乏针对DHCA相关脑损伤有效的治疗及预防策略。本研究拟通过揭示DHCA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环状RNA(circRNA)表达谱的变化,探索circRNA在DHC
目的:高血压是一种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疾病。近年来有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参与高血压病理过程,但其机制尚未阐明。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方式之一,本课题组前期发现高血压人群中输卵管糖蛋白1(Oviductalglycoprotein 1,OVGP1)启动子区cg20823859位点甲基化程度降低,在高血压人群血浆和大鼠球囊损伤血管重塑模型中OVGP1表达上调。然而,OVGP1参与血压调节
背景和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是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CVD一级预防的根本措施,身体活动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MET)衡量清醒时的活动强度,可将身体活动划分为久坐行为(≤1.5 MET)、低强度身体活动(1.6-2.9 MET)、中等强度身体活动(3.0-5.9 M
背景与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首要病因。通勤相关的身体活动是日常身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西方人群的研究表明,积极通勤方式与CVD发病及死亡风险降低相关。然而,选择积极通勤方式可能增加个体大气污染暴露水平。部分欧美国家证据提示,大气污染不会抵消积极通勤所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但是,由于通勤方式、环境因素与疾病谱的差异,其结果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