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震是一种能量由积累到突然释放的自然灾害现象,其孕育过程非常复杂,其中包含了应力的积累、摩擦、电荷产生和化学反应等微观过程。这些过程中部分会转化成一些前兆信息被人类所记录,以作为参考依据推进地震预测领域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阿拉斯加大地震后,研究发现地震之前电离层产生了扰动,由此地震电离层效应成为当今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方向。本文基于此方向,介绍了电离层的基本构造,形成原因以及受扰动因素。其中针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是一种能量由积累到突然释放的自然灾害现象,其孕育过程非常复杂,其中包含了应力的积累、摩擦、电荷产生和化学反应等微观过程。这些过程中部分会转化成一些前兆信息被人类所记录,以作为参考依据推进地震预测领域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阿拉斯加大地震后,研究发现地震之前电离层产生了扰动,由此地震电离层效应成为当今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方向。本文基于此方向,介绍了电离层的基本构造,形成原因以及受扰动因素。其中针对地震电离层效应目前存在的两种主要学说进行了阐述,列举了代表模型和前人的结果。随后利用GIM数据分析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此引出判断TEC序列是否发生异常的标准和方法。最后归纳总结现有的异常检测算法并选取合适的方法将其应用于具体震例当中,分析震中及附近区域可能由地震引起的TEC异常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异常出现的概率,以现阶段研究成果对震前异常分布特征做出总结并以现有学说为理论依据对部分特征结果做出讨论。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阐述了电离层的形成原因,基本结构等背景知识。太阳和地磁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以及各自对应的环境指数。总结归纳了目前存在的代表性的岩石圈-大气圈-电离层耦合机制学说和不同学说所具有的模型。对孕震期所发生的气体释放、大气震荡和粒子沉降等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综述并整合了地震电离层效应的代表模型以及其引起电离层扰动的传播途径。2)电离层TEC时空变化特性的研究。以CODE提供的GIM数据分析了11年间TEC年变化、季节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变化的特性。结果显示TEC与太阳活动具有高度相关性,太阳活动高年具有明显的四季分别,当太阳活动水平较高且冬季太阳通量高于同年夏季水平年份将发生TEC冬季异常现象。相邻纬度TEC差值高于相邻经度TEC差值。3)地震个例和统计结果的分析。以滑动标准差法,利用GIM数据结合环境指数针对雅安、于田和九寨沟的震例进行了异常分析,皆探测到了可能与地震有关的TEC异常并将各自的异常所在范围和异常幅度逐个列出。在综合219个地震震中震前TEC扰动分析统计结果后,结合目前学术界的已有结论,总结出震前TEC异常分布主要集中在一周以内,异常形式正负皆有可能,以正异常为主,持续时间2 h以上且空间分布上偏向赤道一侧呈共轭状态的特性。并以电场理论为依据解释了异常属性和出现方位等问题的物理机制。基于本文实验结果,表明电离层TEC与地震却有一定的关联性,监测电离层获取地震前兆信息研究是有可能的,但地震电离层效应所涉及过程非常复杂,包含的众多反应需进一步探索,基于此应结合更多的监测数据和更为完善的模型进一步研究两者的耦合关系。
其他文献
由于箱形梁壁厚越来越薄导致其在偏心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畸变翘曲应力占弯曲应力比值逐渐增大,因此分析箱形梁畸变效应成为工程设计时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的解析方法很多,有限元数值解及模型试验一般作为解析解的验证校对。学者们对箱形梁畸变效应开展了许多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1)选取畸变中心处直角的改变量为基本未知量,详细介绍了用能量变
桥梁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承担着连接路网交通区域的关键工作。受到服役年限、自然环境、使用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桥梁材料出现自然老化,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等也产生变化,出现诸多病害。特别是我国高寒冻土地区,由于具有高寒、高温差、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冻土等恶劣自然环境特征,使得该地区在役混凝土梁桥出现了比普通地区混凝土梁桥更复杂的病害,因此,对我国高寒冻土地区在役混凝土梁桥进行健康状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黄土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快速增多,加之该地区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高填土、重荷载、弱地基的明洞越来越多。然而,高填黄土产生的较大土压力将导致明洞承受荷载能力不足,甚至出现裂缝和基础不均匀沉降,严重影响明洞正常使用和耐久性。且当填土高度过大时,仅仅通过单一的减载方式不能完全达到工程的要求,则有必要通过结构型式优化和减载耦合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加填土高度,改善结构受
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大力建设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矛盾的重要举措。西北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长距离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受到极大影响,而水工隧洞作为调水工程中最主要的建筑物之一,其施工中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整项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因此,本文结合近年西北高寒地区工程建设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横向工作任务分解结构及纵向风险分解结构两方面分别分析了水工隧洞施工阶段
温度作为植被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其变化必将对植物生理生态产生深刻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增暖速率相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高寒地区尤为显著。同时,近几十年,伴随农业和工业集约化,化学肥料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全球范围内大气氮沉降量迅速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大气氮沉降的热点区域,且氮沉降量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累积增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已受到严重威胁。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轨道列车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对列车的安全高效舒适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出现,给列车上关键部件的运行监测、列车货物在途监测、车内环境的监测等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监控手段。但是列车特殊的应用场景,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列车上电磁、温度、振动等因素会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很多在实验室具有良好性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
轨道扣件作为轨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联接钢轨与轨枕,防止钢轨产生横、纵向位移的作用。在列车运行过程中,钢轨与轮毂间会出现频繁的冲击与摩擦,随着时间的积累,扣件状态逐渐恶化,出现一系列故障。扣件故障的检测一直是铁路工务部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我国铁路部门目前已装备了一系列轨道检查车和综合检测车,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暴露出检测车数量不足、运用不够灵活、部分检测车不具备扣件故障检测能力等问题,我国铁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