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政策下的企业行为及供应链减排协调研究

来源 :中国计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ren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气候的逐渐恶劣,社会各界意识到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导致气候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减少碳排放量,政府开始对企业进行碳排放的管制,同时消费者的低碳偏好程度也开始逐步提升。面对这一现状,减少碳排放就成为企业经营运作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本文研究碳减排政策下的企业行为及供应链减排协调问题,为供应链减排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参考。首先,研究政府监管下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减排行为选择问题。考虑在低碳生产中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构造政府监管上下游企业采用低碳技术进行生产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演化稳定状态,并对此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政府的补贴与惩罚力度以及上下游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时的收益情况对博弈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得到政府制定减排政策且上下游企业选择减排行为时的条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其次,考虑在消费者低碳偏好和碳交易政策下,供应链的单周期减排协调问题。研究由一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中,零售商考虑市场需求来确定订单数量,制造商根据零售商的订单数量选择如何减少排放。分别探讨如下四种情形:未减排情形、减排时的分散决策情形、集中决策情形和零售商提供成本分摊契约情形。对以上四种情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零售商提供减排成本分担契约可实现供应链协调,达到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帕累托改进。此外,我们使用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来确定成本分担率。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减排成本分摊比例对减排量和利润的影响,并且分析了消费者低碳偏好和政府的碳交易政策对利润的影响。最后,将上述问题扩展到长期动态情况下,研究一个供应商和两个相互竞争制造商的减排协调问题。考虑消费者的低碳偏好和碳交易政策,研究供应链减排动态协调问题。建立无减排契约和供应商提供减排契约两种情形下的微分博弈模型,比较两种情形时的最优均衡反馈策略、碳排放量的最优轨迹及最优利润。结果发现,供应商提供减排契约时,产品的碳排放量低于无减排契约时的碳排放量,并且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均高于无减排契约时的对应值,实现供应链的减排协调。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验证了命题的有效性,通过对消费者低碳偏好、碳交易价格及制造商的竞争程度进行灵敏度分析发现:随着低碳偏好的增加,产品碳排放量减少,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均增加;政府在规划期内应及时调整碳交易政策,达到激励企业进行减排的效果;制造商的竞争程度也会对产品碳排放量和双方的利润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在自然资源日渐短缺和环境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实施绿色创新是大势所趋。论文研究了当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对绿色创新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具有偏好购买行为时,以利益最大化为目
变色材料是一种可以在外界刺激下,颜色发生可逆转变的材料。该特性使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有着诸多的应用,比如利用电致变色现象制作的智能窗、防眩目后视镜。利用光致变色现象制作出的无墨打印材料、图像信息存储材料以及可擦写纸张等。先前对变色材料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刚性材料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柔性变色材料在近年来也崭露头角,柔性材料具有拉伸性和可弯折性,因此在某些场景下能够更好的应用。按化学组成的不同,变
学位
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对传统农业经营中农户生产并销售单一农产品而言,产业化经营则要求农户大规模地生产并销售多种农产品。而且,这些
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GZP公司)是华南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是全国四大汽车进出口中转业务枢纽港之一,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能源枢纽港,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散粮
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受政策环境影响大,行业内人才竞争相当激励,而且人员流动频繁,因此医药制造公司纷纷推出激励措施来留住人才、稳定公司核心团队,促进公司长远发展。其中大
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收入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开始越来越关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农村工业作为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发展传统。自改革开放初期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获得短暂繁荣后,我国农村工业尤其是东部内陆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特征日益明显,然而,高技术
当前虚拟知识社区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为应对传统虚拟知识社区面临的知识共享积极性不高、知识变现困难和存在大量的“搭便车”行为等困境,区块
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科技创新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内外部环境均面临威胁